“我認為,對寫作者來說,真正的內在動因是焦慮使我自由。關于現實的焦慮,關于未來的焦慮,關于自我懷疑的焦慮,關于人生方向的焦慮,所有的自由,都是越過這一座座山丘而不斷獲得的。而這種攀登與翻越,本身也會拓展我們對自由的認知。
寫作似乎也是這么回事,你需要從焦慮出發,付出思想和靈魂的勞動去獲取,然后拓展一點自由的疆域,讓生命更充實豐滿。”
-- 一個算是小有名氣的自媒體朋友傅踢踢寫的感受。
Y:看最近一期奇葩說,辯題是,我們應不應該感謝生活給我們的暴擊。普遍場上的觀點都是不應該。其實我一直都是覺得應該感激的,因為這些讓我成長。但是我聽到他們說,再反思自己,覺得有沒有可能不這樣成長也可以過一生舒舒服服的?這些苦難加上成長,確實是我的性格有所改變,而這些改變,也確如他們說的,并不是那么的好——我朝著社會人的方向更近了一步,人們和我相處起來更舒服了,但我自己卻失去了肆無忌憚天真爛漫的笑容。
昨日一直幫我許多的肯尼迪學院一位老師來牛津,我們一起晚飯。他年長,well-educated, funny, smart。澳大利亞人,一直在美國工作。很多傳播學研究說中國文化是high context,但我逐漸覺得,能從一句淺淺的話、漫不經意的眼神行動中看懂一個人的,在intellectual中非常常見。我的老師就是這樣一位。他很善良,一直幫我。但,與他相處起來我很辛苦——我覺得自己是透明的,但又不完全透明,他看我,似穿透卻未穿透,我無處遁形。有時候倒覺得,善良又聰明又真實的人,其實交往起來也會覺得累。而這三個特質一直是我選擇朋友的主要門檻。我如今卻逐漸覺得,自由的人更吸引我。自由由愛而來,父母的愛和自己對自己的愛,生出自信,從而自由。許多 都不自由,被自己的三千發絲糾纏住了。
自由還有其他途徑么?除了焦慮?
X:自律使我自由,你怎么看這句話?
Y:可以請你先解釋一下為什么說自律導致自由嗎?
X:這句話你不熟悉對吧?這是我喜歡你的地方,之一。或者準確的說,是我想逃離的東西,一種認知困境。
這句話是keep app的slogan,互聯網人盡皆知耳熟能詳。
在某個領域越久,身邊越被同類圍繞,世界越來越窄。機器算法的悖論也在于此,算法判斷你的興趣喜歡判斷,比如你在哪種信息上停留的時間長,就給你推送哪類內容。久而久之,你會以為世界就是如此。這種機制被稱做“千人千面”,一千個人看到世界是一千個樣子,然而每一個個體卻會越來越狹隘。
然而,我腦海里同時存在另一種想法,人終其一生不就是為了尋找同類么?我們找尋密友、找尋伴侶,不都是為了找到同路人么?
所以我沒想明白。
Y:為啥說終其一生尋找同類?人不都是同類么?我倒覺得人終其一生在更了解自己,從而更了解人性,從而能夠與看似不同的人建立起深刻的聯系。人性超越時間空間背景和文化,所以好的小說,哲學,都是因為看到深刻的人性才能夠經歷時間的選擇。
X:說回這句話,自律使我自由,字面解釋是,由于自律使得你變成了更好的自己,更fit、更優秀,得到更美好的生活,從而獲得更高級的自由。
Y:你說了這口號來自于廣告,我就不驚訝了。更好的自己,更健康的自己,更優秀的自己,有更美好生活的自己,和自由有啥關系?前幾天朋友推薦給我一個設計師品牌的首飾,我看看覺得真不錯,價格也合適,今天聽講座間隙想上網買一只小戒指——但是忽然一下,想到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里面的印度小哥,帶滿戒指的那個。我想想到自己戴上了新買的戒指,然后好像被戒指帶來的一些感受套住了:我腦子里反復浮現別人看到我戴戒指時的感受,我自己戴上戒指時的感受,而我自己夾在這兩種感受之中的情形。忽然一下,就不自由了。這么說吧,自由不自由關鍵在于自己讓不讓自己自由。美好的服飾健康的身體、氣質,反倒有可能如同給自己套上戒指一樣,驅走了自由呢。
X:另外,為什么被看穿會不舒服,看穿代表對方了解你,被了解,且是善意的了解,不是件挺難得、挺值得珍惜的事么?是會有被judge感么?
Y:我感覺他的眼神背后是他,里面沒有我。有些人的眼神背后有ta自己,也有我,我感受得到,那就不怕,覺得是了解。你說的judge感,或許就是那個意思:有他而沒我。
X:IC
25 July 2017?
一直說追求自由,尋覓著哪里可能是能夠給我自由的去處,遠遠地離開了父母并輾轉了數十座城市之后無果,在昨晚看阿德勒的時候忽然明白,所謂的free,是free from myself。阿德勒說人大約在五歲的時候會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然后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斷地重復。在感情、工作和社交之中,我不止一次隱隱意識到自己似乎在一次次踏入一個怪圈,具體的人不同了,事不同了,環境不同了,但感覺總是相同的。興奮、痛苦或者愉悅,我似乎著了魔似的一次又一次讓自己經歷同樣的感覺,似乎這感覺才是我真正熟悉的區域,我的舒適區,所以我會一次又一次地復制這樣的感覺,回到舒適區。只是這感覺大多不是美好的,總是孤獨、與人群的抽離感,哀傷的顧影自憐,melancholy。還有時間被很好地規劃了的努力工作帶給我的安全感。我一直覺得似乎有一個更高的力量在指導著我,ta默默地知道我一切行為背后的含義,而這含義通常不為我所知。現在明白了,這個更高的力量是怎么樣我說不清,但生物性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精神性:我的父母在我生活最開始的五年中對我的照料和我的互動。不光是我,不光是人類,而是所有生物都是這樣,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由父母照料著,諳習生存技能。我一直想要理解的最高力量,其實就是我在最初的五年習得的生存技能和行為模式。當然,在這一切之外,是誰安排的這樣的生物性則是另外一個維度的問題了。而我想要的自由,其實也就是讓我能夠擺脫總是給我帶來負面感覺的這些行為模式。
5 Agu 2017 X:
極其同意,其實就是free from myself,所有的束縛壓力都是自己腦袋里的!
我在變得更加自由,I do,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個過程,剛開始是欣喜,真的體會到了什么叫“肩膀上的一副重擔被拿掉了” ,很開心。
可是到現在我有些害怕了,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正走向一條跟過去、跟父母期望的、跟從小被教育的完全不一樣的道路,腳步有點沉重,因為前面是一條我完全不熟悉的地方,這條新路是正途么?還是岔路?會把我帶到哪?邁一步回頭看兩步,害怕走錯,害怕內心自由后,成為脫韁野馬,回不了頭了。
Y:
這條新路是啥?
我最近也有感覺:內心逐漸成長,能夠對自己更了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喜歡什么然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照顧好情緒。但在職業選擇上沒啥改變,只是做事心態變了/
X:
去流浪。【哦,這種事,人年輕的時候總有這種沖動的吧,有了就滿足它啊。我的經驗是,你如果不滿足它,它就會一直在那里蠢蠢欲動,而越年輕去做這件事,機會成本越少,責任越少。有其如果以后一不小心有了娃,你說要扔了娃去流浪……就不太合適了。但我覺得,通常有這樣的想法,是想要通過離開現在的環境而尋找自我,這會是有效的,而等到尋找自我的目的達到了之后,也就是說,流浪了一年半載之后,知道自己想干啥了,自己是誰了,活著是為了啥了,(當然這是一輩子都在尋找的答案,起碼流浪之后會有一個階段性答案)然后你就會想回來了。——我浪跡非洲一年半之后的真實心境。而后許多朋友們,都對非洲有熱情,在美國/英國研究生畢業之后卻都留在發達國家或回國工作,兩三年之后卻都又紛紛跑向了非洲。所以別擔心,去吧。】
我這兩天蠢蠢欲動想離開北京,去換個地方生活一陣子。真的,我昨晚開始查目的地、和所需的簽證,今天一直在想時間、財務上如何安排,已經想好了即便流浪一年也能掙回工資的幾個方式。
今晚wenyi來北京住在這,聊天中問我要不要跟她們去青島,突然提醒我了,對啊,我不一定是去旅行才行,換個環境和城市工作一段時間也行啊。
Y:
你來英國吧。8月25號到10月8號我沒事做。反正你簽證申請好了,過來,每天圖書館看書草坪上散步。【沒有學生ID能進圖書館?】【Y:我每天都在圖書館。。】【X:我是說游客比如我,沒有ID進不去吧】
跟wenyi聊下來覺得怎樣?不知為何雖然同學兩年我卻沒和她有過一次正經聊天。至今也只是見面打個招呼而已。可能真的是領域太不同了吧。
X:080807?
當時你去非洲是怎么浪跡的?得出什么階段性答案了?真的會得到答案,而不是更飄忽不定了么? 你那些紛紛回到非洲的朋友們之后呢?【我去的時候就只有一個朋友給我住處,啥都沒有啊,沒工作也不知道想干啥,就打算去了再找,決定呆兩年。階段性答案就是,我必須每年都回非洲來,至少一次,然后我的事業需要和非洲相關。我其實本質上是向往自由,不愿意受到任何束縛的(也不愛承擔責任),但又有事業心,所以我需要一份能夠讓我隨時回到非洲的工作,同時還能在主流社會受到承認顯得牛逼哄哄。回到非洲的朋友,就在非洲工作了啊,大概也都是剛去。】
我目前不敢確定該想法是否是真實的愿望,就比如車,我已經不怎么想買車了。。。【Y:這種比較大的投資,可以給自己幾個月時間思考思考~】
我約了兩個環游世界的人,希望進一步聽聽看他們環游的經驗和所得。【Y:你找杜風彥。騎自行車的那個。】【X:噢!soga,他回來了么?求介紹,我本來應該昨天見一位環游者的,改期到下周末了。雖然去的想法暫時被打消了,但還是想了解一下】【Y:不知,九月應該就在了,行啊!】
wenyi讓我想起一個好朋友,那個使我從南京來到北京的朋友。她倆的行為方式、個人風格一樣一樣的,只不過我朋友來自一個極其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土豪家庭,身上有些傳統烙印,追求上最好的學校、嫁登對的人、體面的工作、掙多多的錢,wenyi更西方、更灑脫些。但她兩真的身上那股勁特像,連說話語氣都像。【Y:是哪股勁兒?什么行為方式?什么個人風格?更西方更灑脫的表現是啥?】【X:是那種一眼就看出生活重心在事業上的人,不是工作,是事業。只要說起自己的事業,滔滔不絕,極其自信,具有說服力,閃耀著魅力智慧的光芒。對物質生活、吃穿用度沒有“精致”的要求,外表會做到基本的妝面整潔,但不會太花時間。更西方灑脫是指相對而言,對“人生贏家”的標簽沒有那么執著,比如認為婚姻不是一件必須的事情,錢只要有個基本的保障,更多的錢沒實際意義這些觀念。】【Y:哇塞我喜歡誒!這是我的理想狀態!!!】【X:你可以跟她多交流交流哇,反正她和molly現在一起在青島,剛剛settle. 我喜歡你提問題追問耶,因為我是個不講細節的人,--這個在《巨嬰國》里有個案例專門講了原因,因為有個滔滔不絕的入侵的媽。。不問,我無意識的就不會多說。】【Y:我有點怕她。在學校里就是。你沒感覺到么】
【X:why?那你怕Molly么?我倒一點都不怕wenyi,就像不怕我那個好朋友一樣,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批評質疑我那個好朋友,我覺得沒什么,他們不理解的地方我能理解她。但我有點怕molly,我覺得她(以下省略30字,本來打出來,但考慮到你和Molly的好關系,于是刪掉了)】
【Y:哈哈哈哈。謝謝你的體諒。我怕wenyi是因為做同學時的我倆差距太大了,她極其聰明,身邊的人無不說她聰明,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把學校平臺能夠提供的資源用得特別好。我完全相反,我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從小也對自己的聰明程度以及接受的教育水平(那時候我剛剛國內某本科畢業。。英語都讀寫不流暢)非常擔憂,我們同在一個平臺上,但我完全不能如她一樣利用好平臺上的資源。看到她每日忙忙碌碌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我其實非常羨慕,而她又聰明犀利,我覺得自己如果迎上她,一眼被她看穿:我是個揮霍父母錢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平平只想打扮漂亮取悅別人的二十出頭的小姑娘,我會接受不了的。
其實我經常回顧在美國研究生的兩年,我在想自己花了兩年的時間,花了那么一大筆錢,學到了什么?我在畢業五年后發現留下來的,一個是做事professional的態度,另一個是之前交到的朋友。我本科期間的朋友其實很少,后來保持聯系的也屈指可數。到了北京之后再聚起來的,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一群,都是研究生的朋友和她們的朋友。做事情比較professional,工作的時候體會到好處,逐漸在讀博士期間也體會到其好處,即使寫出來的東西、做出來的事情水平有限,但是這是逐漸上升的。可能還有一個就是對非洲的感情吧,畢竟剛畢業就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