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早就聽說過《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但是一直沒有買下書來讀,不過現在的APP發展太快,無意中發現喜馬拉雅這個APP,發現真的很好,可以聽脫口秀也可以聽書,對于我這個程序猿來說,大部分看書的時間都是看很多工具書籍,不過現在發現可以有人讀書給自己聽了真是不錯,我大部分都是在路上走路的時候聽書的,聽完了《追風箏的人》,很有感觸···
起初看到小說的名字,首先想象到的就是一個春風和煦,藍天白云,幾個小男孩在綠色的田野中恣意快樂的奔跑、尖叫,去追逐在天空中斷了線而失去控制的風箏的美好畫面。腦海中也會想起我很小的時候,和爸爸一起在麥田里放風箏的畫面,而且有一次,我也跟在爸爸的后面,一起去追斷線的風箏,我記憶中跑了好遠好遠,最后風箏掛在了莊稼地頭的樹上。
但是當我聽完這部有聲小說以后,發現跟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樣。小說故事情節也跌宕曲折,結構緊湊,讓人上癮,忍不住要一口氣聽下去。故事發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開始作者與他家仆人的兒子哈桑還有一段美好的童年,兩人一起玩耍,一起放風箏,一起追風箏。后來也是因為風箏大賽后追風箏時,發生的一件事,使兩個人關系產生了破裂,最終使得哈桑和他爸爸一起離開了作者的家。然后是國內發生政變,俄國駐兵干涉阿富汗內政,作者和他爸爸不得已離開阿富汗,先到巴基斯坦,然后到美國成家立業,但是對于童年發生的那件事,作者卻會時常想起,內心一直充滿愧疚,受著良心的譴責;接著是作者因為一通電話從美國先是回到巴基斯坦,然后冒著生命危險回到他的祖國,此時正是由塔利班組織控制的阿富汗,此時的阿富汗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或者稱為人間地獄更恰當點,別說生活的吃穿住行,就是每個人的生命都隨時可能會失去,此時作者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去拯救他小時候家里仆人的兒子也是其最好的玩伴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當作者經過無比艱難的過程,才把索拉博解救然帶回到美國后,但是只有十多歲的索拉博,小小的年紀經歷了太多本不屬于他這個年齡的小孩所應該經歷的事,讓這個小孩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對一切也都不再相信。最后,因為哈桑小時候也經常帶索拉博放風箏追風箏,作者為了讓索拉博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男人,朝著斷線的風箏堅定而充滿希望得跑去···
當聽這部小說的時候就有很多感觸和情感上的共鳴,有喜悅,有痛苦,有傷心,有悲憤,有無奈,有驚訝,有溫暖也有感動。不僅可以了解到在阿富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小男孩的曲折的成長經歷,也可以感受到父親和長輩們不一樣的愛,還可以了解到阿富汗這個國家的一些民風民俗,民族文化,還有該國的政治變遷。
說白了,作者就是想用這本書通過對自己成長的描述,來告訴世人阿富汗這個苦難的國家近四五十年來的各個方面的變遷,一方面呼吁世人去關注阿富汗,去遠離戰爭愛好和平;另一方面也是對像哈桑那樣擁有單純、善良、正直、樸素、真誠等美好人性的呼吁和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