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弟弟正在青春期,似乎很敏感。媽媽尋常聊天時說起從前對他的寵愛,他覺得像是在邀功、煩躁地打斷,幾次轉換話題都沒能改善他的語氣。(仔細想來,好像我也是這樣:如果有東西引出我難堪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會持續好一會,如果別人語氣也沖略微有些火上澆油的話事情就會惡化。)媽媽是心里是很難受的,她向來敏感。在一個小小的導火索下,終于爆發了,對著弟弟有點歇斯底里。弟弟并不正面回應,盡是不耐煩的神色,關上門。
? ? ? 并不是什么大事情,我也懶得摻和他們倆的關系,索性做自己的事。但這次像是嚴重些,已經到了少見的哭天喊地的地步,我也只能出來勸媽媽。媽媽翻來覆去得擺弄自己的委屈和失望,控訴的并不只是弟弟,而是整個家,包括我和爸爸。不僅把近期的一字一句地數落了個透,所列罪證甚至還有幾十年前的。
? ? ? 她的邏輯路徑簡單粗暴,比如我和弟弟吵架意味著我們不考慮父母感受,也就等于我們嫌棄父母;我和弟弟吵架意味著我和弟弟的品質有問題,說明她的教育是失敗的,也就說明她整個人都是失敗的,所以她也不值得我們愛—我們事實上也就不愛她。
? ? ? 這種邏輯從起點到終點處處是漏洞,但我意識到了媽媽的核心的痛點:她認為自己不被愛而是被嫌棄。當我們說愛她的時候,她是嗤之以鼻的。這和外婆有關,外婆家有多個子女,媽媽認為她是最不被外婆喜歡的那個,她在成長過程中為家里付出了很多,遠遠超過其他子女,但始終被忽視。這種觀念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肯定有跡可循,我想這可能會導致媽媽的安全感較弱、自尊水平較低。爸爸、弟弟和我都不是善于表達愛的人,也習慣了媽媽做許多事情,會不自覺地將那些看作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的這種表現和做法顯然不能滿足一個安全感較弱的人的情感需求。所幸,在我們意識到之后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 ? ? 媽媽的話很矛盾,一會說只有她的爸爸和親姐姐才是真正愛她的人,我們仨都靠不住,一會又說我們仨是她最親的人;一會說自己過得不好,家里沒人心疼她,一會又說自己很知足,家庭幸福,兒女聰明。
? ? ? 為什么會扯起陳年舊事一籮筐而不能就事論事呢?而且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腦不能理清她到底想要表達些什么。我想到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那些瑣碎的令她難過的陳年舊事從來沒有被真正解決過,每次都是被敷衍著過去(包括對方的敷衍也包括自己的敷衍,可能跟成長環境和情緒能力有關,沒有去拔出這根刺的意識;也可能有個人安全感和自尊水平的限制,對小問題的關注太高)、繼續過日子,所以和舊問題有連接的新問題發生,就會觸發舊問題的負面情緒。
? ? ? 她的抱怨雖然自相矛盾,但是各有所指。“自己過得不好、不被心疼”像是指責,既為讓我們意識到她有所不滿而有所改善,也為讓我們產生愧疚感。“自己很知足、家人是最親的人”像是一種自我安慰和對之前指責中所含傷害的彌補,既告訴自己自己也沒那么慘,也是對被針對的我們的一點安慰。
? ? ? 勸人的感覺是很無力的,比如勸她不要記仇的時候,她會直接否定說:當然要記住,還要記到老。既愧疚自己無法起到幫助的作用,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有點理解為什么心理咨詢師需要定期給自己做心理咨詢了。
? ? ? ? 在平復過激情緒的階段效果很快,傾聽、肯定和安撫足以,并不需要格外做些什么。后面的情緒完全恢復的階段進程實在是太過緩慢,她對事情的理解有誤差但聽不進去解釋和糾正,好像她聽不進去別人說的任何話,只是在反復抱怨,扯出過往的許多事情疊加抱怨。會不自覺得想要糾正她的觀點,干涉她的課題。就像在馬兒沒有明確表達出想要喝水的時候,認為馬兒需要喝水,并把他帶到水邊,不停地告訴她她需要喝水。然后自己會覺得愧疚和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對媽媽真的沒有那么多的愛所以也就沒有那么多的耐心去忍受這樣一個沒有正向反饋的談話。
? ? ? 我沒有堅持很久就放棄了,一方面是時間晚了,另一方面也是覺得這是媽媽自己的課題只能她自己解決。之后我稍微梳理了下勸解媽媽的兩種方式。
? ? ? 第一種方式是“在肯定媽媽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出順從的回應,以達到暫時的身心舒暢為目的”,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媽媽今天的情緒問題會被較好得解決了,也可能久而久之我們相處起來更舒服、關系也更加親密,她的安全感會得到些許的提升,也就沒那么敏感了;缺點在于治標不治本,只是解決了今晚的一個單個的問題,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媽媽還是要情緒崩潰。
? ? ? 第二種方式是“根據我的認知去反駁媽媽對事情消極不正確的理解方式,目的在于改善她的認知方式”。這種方式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媽媽聽得進去,就可以逐漸改善;另一種是聽不進去,既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媽媽心里的疙瘩不僅沒有解開還越累越多,也可能會造成她對我的不信任和反感情緒。
? ? ? 第二種方式的前提要求我的認知方式顯著好于媽媽的,這一點我是有自信的,困難在于怎么循序漸進地因地制宜地去傳達更好的認知方式,而且我在家的時間并不多。
? ? ? ? 這樣看來,下次要將第一種方式作為主要的勸解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