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3.0》的作者邁克斯·泰格馬克本行是一名物理學家,但他卻對對人工智能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還創建了一個名為“未來生命研究所”的非營利性組織,其中還籠絡了馬斯克、霍金這樣的大佬,對人工智能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和研究。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探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但并不局限于常規性的技術討論,而是上升到了社會學和哲學的高度,也許正是這一點引發了各領域世界性的熱議。
智能與生命體息息相關,書中對生命定義是:一個能保持自身復雜性并進行信息復制的過程。生命在本質上是一個進行信息復制和處理的系統,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構成。按照這個標準,生命的范圍顯然不僅極限于碳基生物,可以擴展到任何一種形態。由此作者把生命的形態劃分為三個階段:
1.0生物階段:硬件和軟件都依靠進化得來,不能隨意改變。如單細胞動物,微生物等。
2.0文化階段:硬件條件依靠進化,但軟件能夠通過學習獲得升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人類,人類的機體功能很難突破先天的限制,但是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意識。
3.0科技階段:能夠自己設計硬件和軟件,并主宰自我命運的。人工智能的硬件可以通過設計制造,軟件更是具有無限升級的功能,是當之無愧的生命3.0。
作者認為,生命3.0很可能在一個世紀之內出現,由于在硬件和軟件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人工智能除了給人類帶來巨大的進步和便利之外,也帶來了前所有未的挑戰。
書中詳細列舉了當前對人工智能持有不同態度的三個陣營:
1、技術懷疑主義者:創造超越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非常困難,甚至永遠不可能實現,現在擔心這個問題是杞人憂天。
2、數字烏托邦主義者:生命3.0很快就有可能實現,并且完全歡迎它的到來,這是宇宙進化的自然結果。
3、人工智能有益運動支持者:生命3.0有可能在21世紀內實現,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技術升級,但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必須進行艱苦的人工智能安全性研究。
智能一直是個界限模糊的概念,作者認為智能只是一種完成復雜目標的能力。它并非人類獨一無二的稟賦,任何能完成復雜目標的事物,都可以視為具有智能。
以2016年Alpha Go在短時間內通過深度學習,輕而易舉地擊敗人類圍棋冠軍為標志,人工智能的崛起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在歷史和宇宙中的地位。
許多人意識到:人類并非這世界上最聰明和獨一無二的存在,進而放棄“人類中心論”。書中寫到:“即便沒有人工智能的出現,人類也應該學會更加謙遜。畢竟固執傲慢和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比其他存在更加優越,讓我們在歷史上招致很多悲劇?!?/p>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讓我們喜憂參半,人類究竟是打開了一扇新的智慧之門還是一個潘多拉魔盒?我們不得而知。如何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并一直友好相處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倫理和哲學問題,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一直以來,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擁有意識,有意識的生命是宇宙中的偉大奇跡。而讓更多——無論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生命散播遍宇宙的角落,無疑是人類對這個宇宙做的最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