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孩子人生中最關鍵的那一步基本塵埃落定。被他看似平順實質有著別樣溝溝坎坎的上學路“捆綁”了10年后,我終于輕松了。我開始恢復參加一些新書發布活動和座談會,在這之前,除非迫不得已,我幾乎拒絕了所有類似的活動。
重新投身其間,我驚恐地發現,我不知道保羅·奧斯特,不知道馮·庫伊特;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認識還停留在《百年孤獨》上,不明白蘇珊·桑塔格在此地何以有這么多粉絲;搞不清楚阿丁、阿乙其實是兩個人,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認知還停留在余華和蘇童身上。當同事們津津樂道張國榮、王菲的歌時,我弄不清楚他們的江湖地位,更不知道瑪利亞·凱瑞才是那個時候全球最紅的女歌手。
我驚恐地發現,假如將時代比作洗衣機里的甩干桶的話,在過去的10年間,我自愿將自己變成了濕衣服里的水分,而今不知道被甩到了什么地方。難道,我愿意自己干涸在不知道何處的犄角旮旯嗎?
沮喪中對自己的失望一天甚似一天,卻又不知道從哪里著手改變自己。不過,一些變化還是隨社會的發展不由自主地發生著,比如,每天會花一些時間在互聯網上瞎逛。就是在一次閑逛中遇見我多年的朋友、王老師的博客的——其實,新浪甫有博客,我就為自己申請了一個賬號,不過僅此而已,因為我找不到將自己的只言片語發布在博客的絲毫樂趣。遇見了王老師的博客,我一頁一頁前翻著她的文章,特別是看到她的博文下那些有意思的留言以及她與他們有趣的互動,我想:能否在這里找到改變我自己的手段?
那么,我們開始寫文章吧。
很快,我就絕望地發現,自從由記者改任編輯以后,疏于寫作久了,我已經不怎么會寫文章了。在腦子里謀篇布局得好好的,怎么一坐到電腦前打算將文章變成電腦里人人看得見的實物,不是詞不達意就是句不成句,好歹將詞語和文句弄通順了,再讀整篇文章,猶如沒有鋪平整的地坪,七撬八裂。那么,修改?但按下葫蘆浮起瓢,我只能面對電腦屏幕上的白紙黑字兀自嘆息:我是真的廢了嗎?不愿意讓這個問號變成句號,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地修改文章,那一篇文章,大概成了我寫作史上寫得最艱難的一篇文章,但它真是差勁,差勁到我都不愿意給它起個名字,就以《2009年03月11日》示人,這也是我發布在博客上的第一篇文章,講了一個母女關系的故事,如今看來不忍卒讀,但它畢竟是我重新安置自己年華的第一步,所以,格外珍惜。
漸漸地,發現不加修飾地書寫周圍人的故事不妥,虛構又不是我的強項,恰好,那段時間里我瘋狂地迷上了古典音樂。凡是樂迷大概都不會忘記,我們最初領略到古典音樂的妙處時,心頭總會掀起難以平息的波濤,那段時間,我寫了不少音樂感悟,從格里格到西貝柳斯,從巴赫到勃拉姆斯……感謝古典音樂,除了讓我在聆聽時心潮澎湃外,還讓我通過一次次記錄聽樂的感悟,慢慢找回了書寫的自信,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暗暗給了自己一個規定,除非特殊原因,我每周要上傳3篇博文。一周寫三篇文章,我還要應付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家里還有兩個男人需要我關照他們的衣食住行,這些我都可以平衡。要使自己的說到做到,最大的難點是:寫什么?特別是對古典音樂的狂熱歸于日常以后,關于音樂,似乎已不能撐起一周三篇的寫作密度,水到渠成,閱讀和寫讀后感成了我2009年以后主要的業余生活。
書評、樂評、影評、游記,是我博客的主要內容。去一個我從來沒有去過的國度,回來寫幾篇游記;看一部電影或一部劇集后寫一篇影評;聽一場音樂會或聽一張唱片后寫一篇聽后感,對我,已經不再是難事。倒是書評,必須讀完才能將所得變成文字,而閱讀相對于看電影和聽音樂,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我該怎么形容為了書評而重新開啟的我的閱讀生活?幾乎全部的庫切小說,好幾部奈保爾的作品,好幾部馬爾克斯的作品,好幾部埃科的作品,好幾部托賓的作品,好幾本門羅的作品,……還有普魯斯特的《追憶是隨年華》、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等等。感謝互聯網,讓我的文章得以與我的讀者見面;感謝我的讀者,他門熱切的評論給了我一篇篇地寫下去的勇氣和決心,更感謝閱讀,我感覺到自己正在由內而外地發生著變化。
可是,我從來不曾想到,這些文字有一天可以變成書籍。
2014年的8月,當我在博客上發布的文章總數接近1000篇的時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的宋老師到上海來參加上海書展,事前再三約定,要見一面。是的,我們認識,通過網絡我們因書結緣,我以為宋老師是為了將我們之間的緣分由網絡延伸到現實,就把我們約會的地點選在了張愛玲咖啡館。
8月的上海,應該酷暑難當,奇怪的是,2014年上海書展期間的上海,卻是涼爽宜人。那天的見面,除了宋老師外,還有一位也是因書結緣的東方出版中心的戎老師。我們三人,特意坐在常德路那棟老式花園洋房底樓的花園里,喝著紅茶嘗著甜度不那么高的奶油西點,說著我們在網絡上的相識相知,已然非常愉快。突然,宋老師說:“想把你那些關于音樂的網文結集出版。”我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當年,報考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選擇中文系,就是因為一個夢想:當作家。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我的夢想早就躲進了云端,這會兒,突然有人告訴我,由夢想到現實只一步之遙,我怎么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夢想到現實真的只有一步之遙,2015年5月,我的第一本書《怎樣聽一首名曲》問世。
夢想還在延展。就在張愛玲咖啡館那個下午的不久以后,戎老師說,她要出版我的讀書筆記。一年多以后,在戎老師的努力下,這本《于悅讀中如癡如醉》已經擺在我的手邊,擺在了我許多好友的案頭,擺在了網絡書店的平臺上——我的《于悅讀中如癡如醉》在等待與之能心靈相通的書友們。
2008年的某一天,因為恐懼丟失自己開始了跌跌撞撞的寫作。差不多半年以后,我將寫作變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每天晚上做完所有的工作和家務以后,我坐在我家客廳電視機的左側,膝上放著手提電腦,這就開始了我一天中最愉快的片段,隨便寫點什么。“時光不會辜負每一個平靜努力的人”,這兩天在微信平臺上默默流轉的這句話,我乍一讀到就被感慨很多。這些年,我的確在平靜地努力,時光真的沒有辜負我,感恩時光,也謝謝我自己這些年來能按捺住自己平靜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