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口味往往越來越重。但在中醫看來,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才能把一碗普通的白飯吃得甘淡自怡。相反,依賴重口味的食物吊起胃口才能下飯,卻是脾胃虛弱或腎氣不足的表現。
我們舌頭表面分布的味蕾,足以覺察到稀釋200倍的甜、400倍的咸、7.5萬倍的酸和200萬倍的苦。
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萬千組合,都在舌尖上躍動、流連,牽動著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和最基本的快樂。
《黃帝內經·素問》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五味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口味的偏好并不僅僅是口腹之欲,而是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臟腑健康。
酸味: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青梅、山楂、葡萄等水果以及食醋都屬于酸味。酸屬木入肝,能收斂、固澀,刺激人體內各種體液特別是消化液的均衡分泌。肝火旺,平時容易生氣上火、臉上起痘、嘴角起泡的人,應多吃點酸。
辛味:蔥、姜、蒜、酒等都屬于辛味食物。辛屬金入肺,宣肺、散寒、祛風、解表,感冒的時候,喝一碗辛辣的熱姜湯,出一身汗,鼻塞流涕也就跟著消失了。
苦味:苦瓜、蓮子心、蒲公英等蔬菜,以及焦糊的饃片、飯焦都屬于苦味食物。苦屬火入心,能清熱瀉火,抑制心火過盛引起的失眠、煩躁。
咸味:除了鹽、醬油等調味品,海帶、紫菜、蝦蟹等天然咸鮮的食物也屬于咸味。咸屬水入腎,能滋養腎精、調動身體的陽氣。
甘味:米面、紅薯、山藥、南瓜等食物都是甘甜的。甘屬土入脾,能溫中補虛、長養氣血、調和脾胃。
五味分入五臟,又對應五行生克,因此,濃淡相宜才能良性循環、調養五臟,過偏過盛則會顧此失彼,打亂五臟之間的平衡和制約。
《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咸多傷心。”
酸多傷脾
“多食酸,而肉胝皺而唇揭”。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木過勝,克犯脾土,影響脾胃的運化。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吃酸味過多常常抑制血液生發,嘴唇起皮。因此,有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虛癥狀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辛多傷肝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過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氣偏勝,克伐肝木,影響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導致筋的彈性降低。因此,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模糊等肝虛癥狀者,應少吃辣。
苦多傷肺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苦主降,多吃苦味會克制肺氣的宣發,肺主皮毛,肺氣不足皮膚無法滋潤,會缺乏光澤、毛孔粗大。肺氣虛的人,如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要適當減少苦味食品的攝入。
咸多傷心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咸味吃得太多可能克制心火,心是血的統領者,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脈凝聚,臉色變黑。因此,有心悸、氣短、胸痛等不適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甘多傷腎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甜的食物令脾氣偏勝,克伐腎臟。腎主骨藏精,其華在發,甜食吃太多也會造成頭發干枯、脫落,還會形成蛀牙。有腎虛癥狀,經常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的人,甜食更要控制。
從《尚書》開始,古代就將做宰相比作“和羹調鼎”。“治大國如烹小鮮”,烹調在古人眼中如同治國一樣嚴謹、鄭重。甘淡、酸澀、辛辣、苦焦、咸鮮, 搭配得如法,既能合口味,又能合身心。
如今那些被調味料遮掩掉食材本身性味的食物,帶給我們的只是味蕾刺激,而非身心享受。口干舌燥之余,還加重了我們身體的負擔,背離了養生之道。
不過,口味都是可以培養的。每天在餐桌上加一份不放任何調味品的蔬菜。或蒸或煮,抑或只是洗干凈的綠葉菜,將它作為轉換味覺的小菜,重新喚回味蕾的敏感度,身體和臟腑也會更加健康、清爽。
讓口味變淡,你能找回之前忽略的眾多美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