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上廣深大都市的年輕人無不提及創業或者自己有創業的想法,國家也在提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年輕人接觸的基本是網絡它區別于傳統電視可以精準定位,視頻的主動權掌握在美麗新世界的互聯網公司,比如BAT優酷等,它們是互聯網時代被追捧標榜的樣本當然不會錯過這樣曝光自己的機會。
創業是什么?創業是創辦企業,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定義。于是在我看來開個餐廳不叫創業叫經商做生意,有很多家分店了有規范的財物部門、市場、銷售、人力等部門基本的公司形式;做微商開淘寶不叫創業,如果注冊公司了有公司的形式了的部門叫創業。
現在創業熱潮,很多人一個很大的誤解是給自己干就是老板就叫創業,給別人干就是打工,哪怕你就是一個光桿司令。
正好昨天考試,復習行為組織學講到激勵: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生存、安全、愛、自尊、自我實現的需求。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滿意與工作內容有關,對應馬斯洛高層次需求,不滿意與工作環境有關,對應馬斯洛低層次需求。ERG激勵機制:生存,關系,成長。
我們來看8090年代的創業成功和今天創業暫時成功的人把他們對應激勵機制分類:
1,年廣九傻子瓜子的創業,開始叫做生意,那個年代叫個體戶還不被大家看的起。這類人是進不了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找不到工作,走頭無路爺做個體戶,各種失敗、痛苦一路路走過來,改革開放大門打開、投機倒把開始賺錢,為解決生存而創業。
2,90年代政府機關、部隊、大學下海,關系創業,已經過了初期的草蜢,政商聯合是這個時代的特點,房地產建筑行業大發展。關系、自我成長的創業訴求更大,這一波做大做成的人大學畢業的多了起來。部隊出來的任正非、王石、柳傳志,大學出來的俞敏洪、馬云。
我們在看看今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創業:為了生存單純為了錢創業成功的概率越來越低;基本處在中層和高層階段,基本都解決了生存問題,和資本、金融的結合越來越明顯,有好幾段的創業經歷:打工-創業-再打工,打工-創業-再創業,打工-打工-再創業。
1,馬化騰和李彥宏為代表的,生存已不是問題,創業失敗了還有飯吃、有能找到好工作的能力。
2,雷軍、李開復為代表的,打工職業經理人的路已經走到很好的程度,為了自我成長,即是創業者又是投資人。我覺得這種道路更適合普通大眾,這種的風險最小。
創業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今天的創業越來越呈現這種趨勢:央視辭職潮,互聯網大公司出來的大咖,他們更多的是嘗試更多的可能生命的不一樣體驗,他們承受失敗的能力更強、心理素質更高。
而我周圍拉我一起創業的基本還是80年代早期的那撥人一樣,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創業為了自我證明,今天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已經飽和、這樣的做成的概率越來越低,風險最大。現在我盡量遠離這樣的人,安心把自己的能力鍛煉起來。
我們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苦逼呢?自己為自己的幾乎不可能失敗概率大買單?不想打工而創業這本身就是一種病態,我也得過,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那你以后招聘的下屬你要求他們死心塌地為公司做貢獻?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具體實際去做選擇,理性理性再理性。其實今天技術大發展,霍夫曼的ABZ法則或者T字型職業規劃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嘗試把興趣養成能力,能力帶來收入,超過主業時,可以轉型大膽開始了。
盲目創業,非死即傷,輕則合伙人反目、重則妻離子散兄弟反目,過勞死一身病。大多數人提創業,其實是投機想一夜暴富,因為現在社會房價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打工實現太慢,希望創業快速致富,買車買房變成高富帥迎娶白富美,實現財務自由、環游世界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