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性食物
老師要求自學《明星食品》課件完成作業。說實話作為大連本地人,特別想寫篇關于海參的科普文章,看著寫完的500多字后,自己都覺得不知重點在哪兒,感覺要寫這種專題類的科普,我還是需要再多些基礎知識積累。暫時停停,扎實基礎,回歸課堂筆記吧!
動物性食物攝入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薦成年人:
畜禽類:每天40-75克
魚類和海鮮類:每天40-75克
蛋類:每天40-50克(相當于每天一個或不到一個雞蛋)
奶類:每天300毫升
關鍵詞:每天
畜類的營養價值
- 蛋白質:10%—20%(取決于肥瘦及水分含量)
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包括肌原纖維中的蛋白質(比例最多)、肌漿(胞液)中的蛋白質(次之)和間質蛋白(最少),整體營養價值很高。
結締組織中的間質蛋白,主要是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嚴重缺乏色氨酸、酪氨酸和蛋氨酸,利用率低,營養價值低。 - 脂類:脂肪含量因牲畜的肥瘦程度及部位有較大差異。
關鍵知識點:肥肉里只有脂肪和水;瘦肉(脂肪含量<10%)里有蛋白質、脂肪、水和其他物質。 - 碳水化合物:極少,僅含1%-3%,主要是糖原
- 礦物質:肝、血是鐵的最好來源。因為畜肉中含鐵多,5g/100g,且血紅素鐵吸收率高、穩定,同時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
含鋅多,富含磷、鉀、鈉、硫;鈣不多,7.9g/100g,但吸收率高。 - 維生素:
富含維生素A
富含維生素B,尤其是B2和B12
基本不含維生素C和D
較少含維生素E
禽類的營養價值
- 蛋白質:富含蛋白質,20%左右,與肥瘦和部位有關。肉質較畜類細嫩。
“含氮浸出物”較畜類多。 - 脂類:脂肪、膽固醇含量差異很大。
例如:鴨(平均)19.7%;北京烤鴨38.4%;北京填鴨41.3%…
禽類脂肪較畜類不飽和程度高,熔點低,易消化。 - 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均與畜類相當
畜禽肉及肉制品的合理利用
- 1.指南推薦:
每天40-75g
普通成年人每月食用動物內臟2-3次,每次25克
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食品
生活常識:禽類因抵抗力差,法規允許預防性食用抗生素。而現實中…信任與否請自己判斷!
- 不吃加工肉類,營養價值低、高鈉,致癌
WHO癌癥研究機構(IARC)2015年10月公布:加工肉類是致癌物,歸于I級
選用合理的烹調方法
不同的烹調方法,對營養素完成不同程度的流逝,就是最嚴重的方式是油炸和燒烤。
現在烹調肉制品,提倡低溫、免水、無油煮食法,最大程度保持營養素不流失,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實現如何健康的煮食法,一口導熱快、輕快、耐用的鍋是絕對少不了的!
關于豬肝
新鮮豬肝營養極豐富,防治貧血“療效”明顯。但現在市場上買的豬肝,安全隱患不用忽視。
魚蝦類營養價值
- 蛋白質:高含量優質蛋白,15%~25%
肌肉纖維短,水分含量多,組織柔軟細嫩,比畜禽肉類,易于消化。
燉魚后,魚湯冷卻后形成凝膠,因溶出的是魚類結締組織和軟骨中的膠原蛋白和粘蛋白。
含氨浸出物較畜禽肉類更多。 - 脂肪:脂肪含量較低,1%~10%
膽固醇100mg/100g,魚籽膽固醇含量較高。
特殊的脂肪
魚蝦貝類的脂肪以不飽和脂肪為主(80%),常溫下為液態,易于消化吸收
含有 DHA+EPA(富脂魚類)
- 碳水化合物:極少
- 礦物質:是鈣和碘的良好來源,富含鐵、鋅、硒、鉀
- 維生素:能提供維生素D,B,E,但無C
海鮮還能夠某些特別的營養物質,如牛磺酸、硒、錳等。
奶類
本是理想食品,但留言蜚語卻最多…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天飲奶300毫升或相當的奶制品
- 蛋白質:優質蛋白,牛奶含量3%(國家標準≥2.9%),主要有:
①酪蛋白(結合蛋白,與鈣等結合)占80%
②乳清蛋白(利用率高、生物價高)占12%
③乳球蛋白(與免疫有關)占3%
比例:
牛奶蛋白質含量3%,乳清蛋白:酪蛋白=12:80
人乳蛋白質含量1.3%,乳清蛋白:酪蛋白=70:30 - 脂類:脂肪含量較高,3%~5%
高度乳化(微粒狀),易消化吸收,吸收率97%
脂肪酸種類較多,硬脂酸、軟脂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中鏈脂肪酸(C6~C10)、短鏈脂肪酸(丁酸等)
卵磷脂
膽固醇含量13mg/100ml - 碳水化合物:獨特形式為乳糖,3.4%~7.4%
(人乳>羊奶>牛奶)
1.甜度低,為蔗糖的1/6
2.調節胃酸,促進消化
3.促進鈣、鋅吸收
4.促進腸道乳乳糖可經乳酸菌發酵為乳酸一酸奶
字數限制,無法詳敘…總之聽完課想起曾聽過一位老師說過,現在每天吃的食物就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現在看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