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妞最近忙死了,本來想分享一些內容,但是去年的供應鏈崩潰以后,我和一些商家談合作。四月每天都在跟很多商家進行溝通。之前不知道在哪兒看到說,電商現在進入全面合作的階段了,傳統必死什么的。但是一個月的溝通下來,有一些感觸,今天來分享一下。
一、從資源上來分類:
1、有貨源,有團隊,有錢的。
這種商家一般都是有自己的貨源的,大多是自有工廠,供應鏈自己可以把控,有些甚至長期給淘寶其他店供貨。看別人賣的很好,所以想自己為什么不做自己的店呢。然后就開始動手招人,自己的團隊初具規模。但是可能經營思路上沒有搞清楚,之前招的運營,或者自己在做運營,并不太會操作。于是,就想外面去招一個懂技術的運營來一起合作操作。然后自己做廠或批發也有不錯的收益。于是這樣有貨,有團隊,有錢的。一般是合作相對比較理想的商家。產品結構可以很好的配合營銷。
2、有貨源,沒團隊,有錢。
這類的商家也同上面一樣,可能是自有工廠貨源,或者他自己跟這種貨源有不同尋常的關系,親戚啊,什么鐵哥們兒啊,等等,可以想怎么生產,怎么改造都可以的。然后想做店,然后拿著貨源和錢就來找技術運營合作了。沒有團隊,一般還需要新運營自己去幫助招聘組建團隊。或者說商量好了,讓老板自己組建團隊都可以,主要是團隊是后建。需要多一些建團隊的過程,和時間。這種也還不錯。只要雙方價值觀相同,一般也都能談的好。產品結構可以很好的配合營銷。
3、有貨源,沒團隊,沒啥錢的。
這類商家,運營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一下。有些是確實是自有貨源,有一些,他會說貨源是自己的,但你深入了解一下,這個貨源不是他自己的,他只是自己以為是自己的一樣。但是他本身并不能深入的調整產品結構。也只能在別人那兒,有什么拿什么。對產品的開發權暫時是沒有的。所以這種有貨源,跟沒貨源沒啥區別,也就跟從市場上拿貨是沒啥區別的。所以不管是商家自己還是技術運營本身,雙方都要很好的分析一下這種貨源優勢,是否是真實的。不是說是欺騙,但是有時候是自己意識不到的問題。
不僅貨源意識不清,而且對團隊,和推廣方面,也是有儲多限制的。所以運營和商家自己多考慮一下這種模式是否真的適合作。還是適合自己運作。
4、只有錢的。
沒貨,沒團隊,只是在自己大腦里有一個想法。換句話說,八字還沒一撇呢。產品也是自己在那兒想想的。老板通常會說,我可以投錢做這個。我們以后要做到什么什么。通常情況下,技術運營你要知道一個團隊有沒有執行力,你可以觀察一下,他們的執行力,如果一個人跟你空談了一堆,完了十天半個月都沒反應,都沒動作,先不談這個動作是不是對的,但得先有動作是吧。如果半天都沒有動作,那很好,你不用指望他后期能夠配合上你的工作了。因為合作以后,一旦項目失敗,不管是什么原因,不管是不是他能不能配合上你運營,都是運營的錯。所以這種坑,建議還是看清楚了再跳進去,不要把自己搞臭了。俗話不是說的話嗎,光說不練假把式。自己考慮哈。
二、從對自己產品的把握和了解上來分類:
資源看完了以后,我們來聊點具體的,你的產品是什么呀?他的賣點是什么呀?怎么個好法呀?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幾種類型的商家。
1、語塞型。說不出來,不知道自己的賣點是什么。就是喜歡,我就有這樣一個產品。我就是想把這個做起來。仔細你分析一下市場,你會發現,價格,款式上,質量上,簡直找不到一點優勢。要么雙方需要深挖。深挖也得要廠方配合不是?所以這種合作起來有點頭痛。你會發現離你們合作的路還遠著呢。
2、自嗨型。看了某某品牌成功的案例以后,沉浸在自己無盡的想象中,我要把我的產品做成這個類目的第一,提供象人家某品牌一樣的服務,但是產品呢?沒有,還沒設計。一味強調服務啊,品牌形象啊。等等,務虛不務實。所有營銷的背后都需要一個真實的產品去支撐。如果這個具體的產品沒有,談那么多假大空的東西是沒有用的。說回來,還是看動不動手再談合作吧。
3、產品屬性不清楚。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拿來淘寶做的。淘寶平臺做一個渠道來講,更傾向于零售,家用。云妞遇到有些商家的一些產品是批發更適合一些那應該做1688,還有一些產品是適合做渠道的,只適合銷給商家,而這些商家通常會去一些集中的大型批發市場,那為了更好的銷售這些產品應該優先考慮入駐對應的市場。完了你想擴展渠道,淘寶放一下展示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做為主戰場。所以當你想搞淘寶的時候,商家也好,運營也好,你需要先對產品做一個評估,順便做一下簡單的市場調查,看一下產品與平臺是否是相匹配的。
4、另外還有市場容量的問題。某類產品搜索出來,整個市場容量最大的銷量才十幾。兩種可能。沒有同類產品,另一種就是不適合在此平臺銷售。那你如果想投入以后馬上快速的得到回報,你要考慮清楚了行不行的。你還沒開始動手呢,你憑什么認為自己會比市場上第一名更優秀?!所以在評估產品和資源的時候需要多考慮一下。不然你除非象雕爺一樣,能夠把一個小眾市場,拉入人們的眼簾。那需要相當的實力!!
三、從項目整體把控的層面上分類:
1、首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財務預算。絕大多數老板在開聊了以后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運營常問的一句話,你打算賠多少。當然解釋過來就是你這個項目,你的極限運營投入是多少。你打算花多少錢去運營這個項目,超過這個費用預算以外的,你將不作考慮。這是一個很基礎的但是居然大部分商家都會忽略的問題。
腦子里想完了以后,馬上就是落地執行的問題。這就是落地執行的第一步。錢多有錢多的操作法,錢少有錢少的操作法。但是你不能說不知道。你不知道,那運營怎么玩?所以老板的思路一定要是清析的,你自己都是糊涂的,這沒法玩下去。別玩了三個月了,你說不玩了,想當初你在干嘛呢。三個月能操作個什么呀?浪費大家彼此的時間。
2、然后是產品。有些老板來找你談的時候,連產品都沒研發,相關資質也沒開始注冊,雙方計算一下從研發開始到可以開始運營,你們需要多少時間再說吧。中間還會遇到很多產品上的困難。這個只有做過貨的人才知道。別把什么都想的那么簡單。
3、團隊的建設。有貨有錢的老板,通常以為請一個運營,然后自己的隨便兼一下客服什么的,就可以把盤子扯起來開干了。然而,呵呵,一開單就出事。人來了,買東西沒人應,買完東西沒人理,收到貨以后發現發錯碼,完了準備要找客服理論,沒客服在,一口氣四個差評。開張就來個開門黑。運營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奉勸各位商家,要做就好好做,要么就不要做。別以為找個人零零星星的幫你做點事,你的店就可以搞起來。在這樣一個全民努力都不一定會有成績的年代。你還想混口湯喝,不拿出點實打實的決心來。還不如啥也別干。
四、從合作需求上的分類:
1、貨源方,沒有運營能力的,需要技術層面上的合作。
2、已經有運營人員的,已經在操作的,還需要找人技術方面的合作嗎?這種情況很多人是沒考慮清楚的。有時候,他只是需要技術方面的提升。渠道的合作。學習方面的合作。而不是真正的運營與貨源方面的合作。所以商家考慮清楚先。我在談的過程中,發現好有一些人其實只需要通過學習就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五、從合作誠意上的分類:
1、絕大多數的商家,采用的合作模式是這樣的。我們兩合作,賺了錢我們分紅。而且股份是永久的等等。換句話說,前期我一毛錢不會給你,你賺的到錢,才有的分,不然你的前期各種付出,就等于零了。商家請想一想,請個打工的,你也得給打工開工資呢,哪怕打工的把你的敗光完,你也得一分不少的給他工資 ,找個合伙人合作,你們也會拿基本工資 。完了,你找人合作其實也是合伙,你希望人家一分錢不要,然后等分紅。換位思考一下,運營前三個月可能一分不拿,請問為什么運營不去打工,要來幫你頂這個爛攤子?!
2、合作意向不明朗,有一些商家找運營合作,首先自己需要什么,他是自己不知道的,一問三不知。建議商家先把自己搞明白了先。
綜上所述:商家和想合作的運營雙方都可以自己對號入座看下自己的合作或者合伙之所以談不下來,到底是哪些方面有待優化的。或者是說商家和運營雙方,你們談完了合作以后,后來的事情并沒有按你們想象的方向發展,有可能是雙方并沒有對自己的產品以及平臺進行深入的市場剖析。最終搞了幾個月就散伙了。
電商企業還很原始,真要談到合作上來,回歸到原始的管理和營銷上還非常不成熟,如果說中國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還處在世界較低的一個水平上,那么電商企業就只能稱之為原始。因為做電商的很多人都沒有經過企業的培訓。都是草根出來的。并不知道怎么才能有效溝通,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更不要提如何合作了。電商企業發展到成熟還很漫長,但是電商企業的業務發展好多時候是很迅速的。這也是很多電商企業一下子崩盤的原因。發展的太快,基礎建設跟不上發展。
電商發展的這么多年,電商企業的平均存活壽命是2.5年。起起落落這么多電商中小企業。如何提高項目成活率。下手前,請項目運營的負責人想清楚再動手。
作者:黃蓉云妞,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