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業內最火的詞莫過于O2O了,前段時間也有不少朋友想拉我入伙,都是切中概念比較新的O2O,從業5 6年,雖然沒有做過連接線下的O2O項目,但也算是"見過豬跑了",如何從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項目中識別出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呢?通過跟@超兒 的討論,總結出了下面的幾點。
一、業務可以標準化
在互聯網滲入傳統線下行業時,經常會有天地如此廣闊,互聯網無所不能的感覺,但仔細一想,事情不是那么簡單,有很多行業服務模式很差,感覺切入很容易,應該也比較容易獲得用戶,但其實不然,一旦涉入,發現步步是陷阱,一不小心發現自己已處四戰之地,進退維谷,比較常見的行業有餐飲、租房、裝修等,這些行業的特點一是傳統悠久,動輒幾百上千年,二是用戶普遍覺得整個接受服務過程中存在不足,有不少可改進空間;三是這些行業都是非常基礎的服務,衣食住行的一部分。因此很容易給互聯網人錯覺:剛需有了,切入點油,萬事具備,獨欠東風,但其所謂路邊的李子不好吃,互聯網切入這戲行業有很多坑,最大的坑莫過于業務流程很難標準化。
所謂o2o,其實就是使用互聯網技術,將整個傳統業務流程標準化、模塊化;使用互聯網思維使各服比如說你想買一臺電腦,很簡單的在京東、亞馬遜上看評價、售價、決定款項下單、快遞送上門,我簡單方便,務模塊人性化、簡單化;以此來提升服務質量、降低用戶使用門檻。但我們來看這幾個行業,以租房為例,在北上廣這種城市,租房時剛需,不缺用戶,信息不對等,要不用戶聯系不上房東,要不黑中介坑人,要不虛假房源,要不腿跑斷也找不到一個滿意房,要不入住后發現各種問題不好解決,隨便一個點都夠互聯網思維切入,但我們來理一下整個租房流程,首先房東的房源輸出、其次用戶租房需求的輸出,再次連接兩端(中介),三個大環節又包含著眾多的小環節,房東的房源怎么樣,裝修達標嗎,周邊交通方便程度怎么樣,環境怎么樣,如何合理定價,這些都是沒法像電商賣電器一樣簡單分類標準化。
傳統電商賣的產品,同一品牌同一款型的產品是沒有差別的,一個用戶、一百個用戶買它,拿到手的都是一樣的產品,但租房呢?這個房源跟那個房源能一樣嗎?裝修不一樣,周邊環境不一樣,用戶來選擇房源時還是沒法簡單的線上完成產品信息的了解并做出決定,還是得跑斷腿的到現場去體驗,那么我們已經偏離了我們的出發點。
餐飲更復雜了,光是各家店內收營系統的對接就不是一個小創業團隊能完成的工作。
當然難搞不能于沒法搞,有幾家就另辟蹊徑,做得不錯,比如you++,由于沒法掌控線下房源使其標準化,于是就自己做房源,從產業鏈最上端開始做起,每棟公寓都是標準化設計、每間屋子都能標準化呈現給用戶、每個小區的生活配置都標準化,有意思的是對入住用戶也有資格審查,這其實也是為了使產品標準化,用戶很容易的知道整個小區的基本氛圍。由于這些標準化的東西,用戶可以很簡答的在線上衡量出產品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直接作出決定。
當然愿景是好的,但是由于傳統資源沒法標準化,自己上游做起去標準化它,這個工作不是一般團隊可以完成的工作,其投入的成本以及風險比其他O2O也會相應高很多。當然,門檻很高,成了就會通吃。
餐飲也一樣,于是就有了雕爺牛腩,西少爺肉夾饃等。也有人避開線下業務的標準化,單純只做線上,只解決信息不對等問題,如外賣等,但那是依然存在很大問題,下邊會講到。
另外,我認為這也是大眾點評一直沒達到大家的期待的高度問題所在。題外話,不細談。
二、周期合適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空手套白狼,簡簡單單做個網站做個App就能拉到用戶的時代已經漸漸遠去了,動輒無數年見著回頭錢的模式也難以為繼,那么O2O項目就需要去考慮如何見到回頭錢的問題。
1.周期長得需要單筆成交利潤高
如果項目投入很大,且周期很長,比如you++,投入巨大,且一個用戶不是每天,每月都租房,甚至不是每年,那就需要每單的利潤率高,當然這個利潤率不但是指產品本身的利潤,也包括了周邊服務帶來的利潤。否則項目會被持續的無底洞投入而拖垮。
所以周期上的項目,要不單品價格高,高價格提供高質量服務,要不通過周邊產品帶來的利潤來補貼主產品本身,我猜you++屬于后者。如果裝修等領域有人涉入的話會是前者。
2.周期短的話需要消費頻率高
我們生活中大多數使用到的服務大多數是周期比較短的,比如最近比較火的美甲、家政服務等,每次服務周期短,以小時計,用戶也不會會是每天都用,而且每單總價不會很高,因此如果不能實現規模化,用用戶數來平衡 單個用戶使用頻率低的卻的話,很難長久。
周期短消費頻率高的行業是什么呢?當然是餐飲了,每天三頓飯,只算白天的話沒四個小時就要消費一次。當然餐飲存在產品標準化難的問題上文已經說過,前邊也提到了避開線下,只做線上,道理是對的,做起來也很簡單,但問題其實更大了,你簡單的話別人也簡單,最后變成紅海,各家玩命燒錢做營銷。投入其實不比直接做線下少。
篇外
前段時間我們一直有個想法,想做一項線下球館球場預定工作,希望能使用戶能夠很簡單的看到附近球館的空閑情況,能直接下單預定,但仔細分析后覺得這個想法存在幾個問題。
首先是用戶使用頻率有多大?用多少用戶有預定球館的需要,平均下來使用服務的頻率是多少,如果單個用戶每年也就使用四五次,而每單我們能賺取的利潤又不可能很高的話肯定是賠大發了。
其次是線下商家是否有這個動力,目前運動場所普遍處于供不應球的狀態,商家是否有動力去做新的嘗試不得而知。當然我們還沒開始做最基礎的空置率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