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介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自我”理論。
羅杰斯和另一位心理學家馬斯洛并稱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兩位宗師。馬斯洛偏重研究,而羅杰斯一直做心理咨詢,羅杰斯特別重視“咨詢關系”,就是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系,強調咨詢師與來訪者能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還提出了“來訪者中心療法”。
“來訪者中心療法”,相信人在正常情況下有無限的成長潛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理解自己不需要通過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就能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能夠通過自我引導來實現成長。
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流派很多,但所有流派都認同羅杰斯關于咨詢關系的原則,他是對心理治療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家。
人本主義相信人性本善,反對精神分析的人性惡,對人的陰暗面探討不夠。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無論是“成為你自己”還是“自我實現”,其中都有關于自我的看法,人最寶貴的就是“你自己”。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來,而不是被文化規范所教化。
精神分析學派所講的本我是一個人的自身,是本能,而超我是權威與文化的規范,本我和超我是有沖突的,無法做到成為你自己,因為本我中的獸性,如性欲、攻擊欲等太可怕了。
要倡導成為“你自己”,就抱有這樣一個假設: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東西,這是人本主義的假定,是人本主義相信人性本善,自我實現者或者成為自己的人,都是道德最高的人,而不是最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羅杰斯一個重要的解釋就是:“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這里的一切體驗包括三個部分,“我”、“你”和我們之間的動力。
而精神分析學派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理論,在人格結構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不能說我們心靈就被分為這三個部分。
羅杰斯這個對自我的定義特別強調了體驗兩個字,在他看來要定義另一個人,要看他的體驗,而不是思想。
我們在了解一個人時,一般對思想比較重視,但會忽略體驗,因為思想是有跡可循的,體驗不容易捕捉。思想可以用文字來表達,有邏輯結構,這使得思想有一種美感,還可以讓人對思想產生控制感。
羅杰斯認為,思想雖然重要,但思想是體驗的鏡像,鏡像不是我們自身。一個人的思想再重要,也不能忽視它的體驗。
現象場
現象場就是一個人的體驗和時空等環境因素的結合。
你想要真正知道一個人是誰,你必須深入了解他的關鍵體驗,還有這些體驗發生是時的現象場。如果只是理解個人的本我、超我和自我 或者是“自我的五個維度”,你不能真正了解這個人,或者說你根本觸碰不到這個人。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發展了一個很有趣的相親測試冊,設計了幾十個問答題,這些問題回顧了對方在生活中的重要場景,要請相親者在相親中完成,最后再讓每一對男女四目相對,專注的看著彼此。十分鐘,最后結果是任何兩個人都可能愛上彼此。
這個活動體現的就是羅杰斯的理念,體驗是認識一個人的根本,而其中的現象場就是具體化,必須把一個體驗發生時的現場勾勒出來,一個人的記憶才會被提取,深度體驗才會被喚起。在回答問題時,“我”的體驗就會被你看到,就相當于向你敞開了我自己,而你把我作為關系的中心,聽到我的體驗,我就感覺你給了我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這就是愛。
兩個相愛的人,常常是幾個月、幾年甚至一輩子,去了解彼此的體驗和現場,同時擁有彼此的現象場和共同的現象場,這是愛產生的過程。任何兩個人,如果全面了解彼此的體驗,都會愛上對方。
總結:
1、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三大流派,分別是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和認知行為。羅杰斯和馬斯洛是人本主義流派的兩位大師級人物,羅杰斯提倡“成為你自己”,馬斯洛提倡自我實現。
2、羅杰斯認為,自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體驗與思維,是實體與鏡像,思維可以形成文字,可以有邏輯,所以被人重視,但要了解一個人,必須觸碰到他的體驗。
3、現象場是羅杰斯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一個人的重大體驗與它發生時的時空的綜合。
4、任何兩個人,如果深入了解了彼此的現象場,再四目相對四分鐘,都可以愛上彼此。如果你想了解他人,可以好好的去了解他的現象場,碰觸他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