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解析:沖在前面的,可能是炮灰,躲在后面的,可能成大事。兩種選擇,兩種結果,為什么會這樣?誰知道呢,革命前輩都沒整明白。所以他們總結的經(jīng)驗是,不去爭反而能得到,裝糊涂反而保安全,不拉虎皮反而能聚人心,不貪小便宜反而能發(fā)大財。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解析:釘子戶都不怕斷水斷電了,為什么還用斷水斷電去嚇唬他?不是有專業(yè)的拆遷隊嗎?他們要是真的不搬,就派拆遷隊上。有的領導用警察去代替拆遷隊,這是很不專業(yè)的。用警察去搞拆遷,社會輿論是不贊同的。
第七十五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解析:兄弟們喊收入低,是因為上面克扣得太多了,所以喊收入低。兄弟們不聽話,是因為上面瞎折騰,所以不聽話。兄弟們不怕你懲罰,是因為不想跟你混了,所以懲不懲罰都覺得無所謂了。因此,只有那些將兄弟們的利益擺放在首要位置的大哥,才會有人跟隨他。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解析:平西王在位時羽扇綸巾,失勢后頭發(fā)花白;王督軍掌權時飛揚跋扈,失權后坐輪椅上庭。所以囂張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因此,凡是沒倒的,都是低調(diào)的;凡是牛逼的,都是穩(wěn)重的。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析:當領導的道理,就好像喝酒。狀態(tài)好的時候,可以多喝點,狀態(tài)不好時,就少喝點;能喝的,就幫別人擋擋酒,不能喝的,就不要勉強。高明的人,能喝一斤時只喝八兩;愚蠢的人,能喝二兩時非要喝半斤。因此,英明的領導能喝但不過量,把別人喝醉了也謙虛說是對方承讓,他從不說是因為自己酒量好。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 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析:能承受胯下之辱的莫過于韓信,但論打仗沒人能打得過他。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誰也受不了胯下之辱。所以老前輩才這樣教導我們:“能受氣才有種,不要臉才無敵。”這就是辯證法。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解析:跟上級一起干了壞事,就必然會留下證據(jù);動不動就用證據(jù)去要挾別人,怎么能干這樣的事呢?所以高明的領導只會保留證據(jù),但決不以此相挾。用這種事去要挾別人是低級手段。你不說,別人自然會感激你的。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析:部門小了,就不要擺架子。有大辦公室,也不要裝修得豪華;有充足的經(jīng)費,也不要一個人獨吞;有好的娛樂場所,要經(jīng)常喊兄弟們一起去浪。多組織點活動,凝聚人心,讓手下都心甘情愿跟著你干活。跟兄弟部門也要和睦相處,經(jīng)常照應,不要發(fā)生矛盾。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析:經(jīng)常拍你馬屁的人,你不要信他;你信任的人,他不會經(jīng)常拍你馬屁;經(jīng)常吹牛逼的人,一般不靠譜;靠譜的人,一般不吹牛逼;什么都懂一點的,不是專業(yè)人才,專業(yè)型人才,不可能什么都懂。英明的領導懂得用人的長處,不會把人才浪費在其不擅長的崗位上;也懂得不跟下屬搶功勞,因為下屬的功勞,說到底都是你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