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王陽明傳之應試不第不動心
【書籍】王陽明傳
【01】王陽明對書法的認知
王陽明是書圣王羲之的后人,在書法上亦有很深的造詣。他的哲學成就掩蓋了他在書法上的成就。他的書法以行草為主,他將“心學”融入書法之中。
他說:只有用心揣摩古帖的神韻,才能通其法。這讓我想起我這一年多來的硬筆書法練習,為何不如同期一起學習的,就是因為很多時候,把寫字這件事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而并沒有用心認真研讀老師的視頻和范例。
這讓我知道無論做任何事,只有真正的走心,才可能有所成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王陽明認知的“格物致知”
在此處,王陽明遇到兩個人,一個是理學大師婁瓊,一個是朱熹。二人都提出,若成圣賢,必得“格物致知”的觀點。即探究事物規律,就能明白一切道理。
朱熹在《近思錄》有一句話的意思是:眾物必有表里精粗,連一草一木都蘊含著至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在求真求善。
因此王陽明找了朋友,一起“格”竹子,朋友堅持到第三天就離開了,王陽明堅持到第七天病倒了,預示著他格竹失敗,這也為后來龍場頓悟打下基礎。
【03】王陽明的科舉
王陽明參加了三次科舉,第三次才考中進士,花了九年時間。但與王陽明而言:世人以不得第為恥,他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什么意思呢?他認為,落榜沒有什么可恥的,因為落榜自暴自棄才是可恥的,他的志向在于成為圣賢,至于科舉與他而言,是盡人事,聽天命。
他在落榜期間,研究兵法,開詩社。在高中進士之后,干的也是一些不重要的活,但他并沒有任何不滿,在為威寧伯王越督造陵墓時,利用兵法排兵布陣,發明出現代企業使用的三班倒工作機制,很有超前的思想。
反觀現代人,很難有人能做到如此,我們一生所追求的大志是什么呢?大多淹沒在塵世的繁瑣之中。
【04】王陽明心學的起源
王陽明在為政一段時間后,感覺身心疲憊,覺得官場會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而且還要應付各種人際關系。因此在一段時間后,他聽聞九華山有“蔡蓬頭”精通道家養生之術,遂去拜訪,然而無論他再虔誠,這位道士始終不愿傳授,因為他感覺到王陽明身上有一種“官相”。
后來又去拜訪洞中高僧,此高僧住在懸崖峭壁之上,拿野獸皮當被褥,用樹葉做衣服,以松果為食物,不食人間煙火,完全過著原始的生活。高僧讓他向周敦頤和程明道兩個儒家傳承人學習,其中周敦頤(號濂溪)是理學和心學大師,程明道則是心學鼻祖。
這次讓他認識到,山林古剎只是短暫的休憩之所,俗世之中才有他的未來。
【05】“王陽明”的“孝道”
在三十一歲,王陽明的思想發生重大轉變,因為身體原因,他請辭歸鄉,靜修治病,來到會籍山的“陽明洞”修道。修煉幾個月導引術之后,有了預知未來的超自然能力,能預知誰會來拜訪他。
也是在此時,他悟出孝道的真正含義。孝道是基于普遍人性情感和倫理的觀念,是融入中國人生命血脈與靈魂的文化理念。而佛教和道教追求的是棄絕人倫,這是與孝道背道而馳的。
他指出,人活在世間還是要有所擔當,不能拋棄親情和該盡的責任。由此王陽明開辟了全新的儒學思想境界。那一句:“爹娘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何人?信何佛?就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用這句話驚醒一個已閉關三年,終日不發一語,不視一物的高僧。
今天就到這里,明天我們接著走近王陽明。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