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語
2364字
隨著劉畊宏健身操的大火,全國各地的劉畊宏男孩女孩紛紛加入“本草綱目”的行列。
那個在劉畊宏身后偶爾劃水、常常被加練的“劉畊宏女孩”也獲得了大家的喜愛。
每次看到她在身后齜牙咧嘴、痛苦慘叫的模樣,都讓人啼笑皆非,好像看見了健身時的自己。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被劉畊宏打動的,除了他的專業和敬業,還有他帶著老婆訓練背后的故事。
vivi王婉霏曾是風光無限的環球小姐,身材氣質一流,然而在生完三胎之后身材大幅度走樣,人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雖然劉畊宏多次鼓勵“變成怎樣都喜歡”,但他知道,能夠給老婆帶來自信只有她自己。
于是他成為老婆的私人教練,帶著她一起健身,甚至“逼迫”她加練。
終于,她找回了自己原來的樣子,笑容和自信也都跟著回來了。
女生的底氣,要自己給自己。
讓一個女生變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外在氣質,還有一種是內心富足。
近期讀到華章心理最新出版的《幸福,從看見自己開始》頗有感觸。
全書從一位40歲職場女性的視角,講述了她如何一步一步看見自己、接納自己、活出自己的經歷。
內心的富足,就是過好下半生的底氣。
01 看見自己,看見內心真正的期待
電影《教父》中有句臺詞:
?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人若看透了自己,便不會再小看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對待一件事的態度,并不取決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們對它如何解讀。
了解情緒的源頭,才能看到思維的本質。
書中主人公子亦是一家知名管理咨詢公司的咨詢總監,在面臨公司團隊重組時,因所信任的領導離職,新負責人又極力控制,而陷入深深的苦悶。
類似的情形在職場當中司空見慣,團隊重組不僅帶來業務的調整,還有人員磨合的壓力。
這個時候,如何快速調整狀態尤為重要,子亦從前領導處得到一項有效的覺察工具——“情緒日記”。
情緒日記,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記錄每天的情緒狀態,覺察自己的感受,審視思維的模式,進而提出下一步行動。
情緒日記由“O/R/I/D”四個部分組成:
O:Objective,描述具體發生的事情
R:Reflective,你的感受
I:Interpretive,你是怎么詮釋這件事情的
D:Decisional,你打算接下來如何處理
根據這個模型,子亦如實記錄了自己的狀態:
描述具體發生的事情(O):
與Charlie一起去見S集團總裁沈總溝通項目需求。沈總表面很客氣,但像面試一樣提了很多有挑戰性的問題,還問我們年齡。
好在我和Charlie配合默契,從專業和行業角度互相搭臺,可以進入下一輪了。但我發現沈總手下的高管全部是男性。
你的感受(R):
不被尊重。
你是怎么詮釋這件事情的(I):
客戶方挑選合作顧問很正常,但沈總骨子里重男輕女,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
你打算接下來如何處理(D):
下次溝通項目建議方案時要更強勢、更自信、更犀利。
記錄情緒日記,有助于發現在哪類場景、事情中會觸發自己的情緒按鈕。
在相似場景下,我們的推斷和反應是類似的。
02 接納自己,對自己的內在“冰山”負責
一位老師曾說:
如果你在生活中總是感到負面情緒,一定是你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
思維模式,在于我們如何理解、詮釋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
書中提到“ABC法則”:
A:指事件本身
B:指不同的想法、信念
C:指所觸發的情緒
比如,同樣面對領導提出工作要求,有的人認為領導在刁難我,有的人認為領導在栽培我。
認為領導刁難的那個人,從此對領導心存抱怨,消極怠工。
而認為領導栽培的那個人,工作更加積極努力,快速晉升。
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讀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因此,ABC法則的核心在于自主選擇B,而不是被B牽引。
那么,B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實這跟我們每個人的內在模式有關。
書中列舉了一個來訪者的案例:
這位來訪者在與心理咨詢師剛見面沒多久就覺得對方瞧不起自己。
在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她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有這種感覺,覺得自己的老板、前男友、同學還有父母都瞧不起自己。
是不是這些人真的瞧不起她呢,有可能是她不斷地捕捉、放大或扭曲信息。
這就是一個人的內在模式,你的內在假設是怎樣,決定了你看到的世界就是那樣。
書中講到“薩提亞冰山理論”,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們能看到的只是顯現出的很少的一部分,即人的行為,而更大一部分冰山不為人所見。
越往底層對人的影響越大,同時也更難讓旁人覺察,甚至自己也未必能真正清晰地認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人生就有可能改變。
書中指出,ABC法則是一個治標的方法,而治本的方法是“接納自己”。
03 活出自己,下半生你想怎么過?
電影《阿甘正傳》中曾說:
“人生就像是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么味道”。
人生的多樣性帶來不確定性,但這也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向外求更輕松,因為當我們向外歸因,好像就不用自己對結果負責了。
但其實,這只是一種逃避行為,無法為自己做出選擇,就無法帶來真正的自由。
書中指出,可以用三步來提升情緒智慧:
1、覺察你的情緒反應,知道你的感受是什么
2、詢問你有什么需求沒有被滿足,即探索情緒的源頭
3、做出選擇,確定通過做什么來滿足需求,或轉換情緒
比起他人的忽視,更糟糕的是你也看不見自己。
比起他人的拒絕,更難過的是你也不接納自己。
想要真正活出自己,需要一些內觀的智慧。
04 寫在最后
這本《幸福,從看見自己開始》由國內兩位作者原創,基于心理學與教練理論相結合。
書中運用了情緒日記、價值觀探索、人生腳本、繪畫治療、OH卡、沙盤游戲、教練對話、夢的解析、薩提亞模型等工具。
全書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很有共鳴和代入感。
普遍存在的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孤獨與自由,是永恒的社會話題。
如何在關系中看見自己、接納自己、活出自己,是永遠的自我課題。
延伸閱讀
《幸福,從看見自己開始》
韓絮/江舟
機械工業出版社 | 華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