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書會讀到這個階段,基本上都是讀人了。團體的陪伴支持療愈功能凸顯。

愛琳分享了自己"愛的說明書",引發了現場姐妹們的共鳴。"陪我好好吵個架"也可以是一種愛的呼喚!韓老師點評:我們滿滿的活在愛中,你要什么就給你什么,而人最難接受的真相就是ta一直被愛著。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女人,認同接納愛,愛滿自溢,女人如果講理,就是不講理本身;男人,規則界限力量,講理本身就是愛。"烽火戲諸侯"給我們講出了一個男女相處之道:男人用黃金為你打造一個宮殿表達他的愛,你只需要嫣然一笑,他就滿足了。而我們的社會化環境里已經削弱了女人"笑"的本能,她可能會去努力造一個更好的金殿還給他,這樣她很傷,同時,他會以為是你不滿意那個金殿,還會更加拼命再去打造,男女的隔閡就這樣產生。我們知道后就要各歸其位,穩穩地在自己那個位置上為夫為妻,為父為母。

愛的說明書

韓老師笑談一個現象:母權先把父權滅了,占據母權父權兩位,然后在各種成長團體里叫囂"父親被邊緣化了"。眾位媽媽心領神會分享各自案例,就會發現,不少媽媽會在0-12歲孩子養育過程中雌雄同體,無比強大,當然也焦慮不安,而真正到了后面這個階段,如果再沒有男人來站力量規則界限這一崗,女人就會很辛苦,而且效果不好。而如果女人不讓位,她的靈性力量是他的16倍,他基本上站不上去。所以在家庭中,站對自己的角色就是愛!遇事媽媽處理情緒,爸爸處理事情規則,合作愉快。女人的愛就是看見情緒,男人的愛就是講道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到書本上有關鼓勵的那一章節,大家反饋了自己受觸動的點,也整理出在親子教育中鼓勵的難點在想說鼓勵的話說出來不像(有心無力)、用孩子表演了自己的劇本(孩子是100%愛你配合你的)以及把握不好鼓勵的時機(節奏)等,細細咀嚼領會"鼓勵孩子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父母若要擁有鼓勵孩子的品質,就必須善于觀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始終堅守這一信念,并把它傳遞給孩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媽媽說孩子一發脾氣她就感覺是她的錯,韓老師指出,孩子發脾氣,即使表現最糟糕時,是在表達他生命中的一個困難,做媽媽的能看見他背后的這個真相就很好。如果一個成人老覺得別人是針對你的,是你全能自戀階段未發展好而已。孩子3個月~3歲,夫妻穩定的關系、孩子主觀世界里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給夠孩子安全感,ta自如的走過分離個體化,去到全能自戀期。3--5歲階段,父母只用:贊美,認同,讓ta感受全世界因ta而存在,喂飽ta的自戀,ta就無懼這世事變換,無常世間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媽媽說自己情緒太多,韓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形象的比喻:人生有成千上萬的小天平,不平衡是生命之動力,都平衡了就可以死了。而情緒則是動力的信息素,情緒與別人無關,只是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否。看見情緒背后的需要,不講故事,穿越情緒。如果你要講故事,去看看那個啟動你講故事的情緒動力是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要知道,12歲以前孩子發育完全一種能力-自戀平衡調節。原理類似彈簧,每個人能承擔的情緒能量的閾值是有限的,在情緒趨往極端值時會拉回中間。共情,好好陪伴孩子的所有情緒,可以協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戀平衡調節。人是被設計成完形的,請讓孩子表達完整,無論是哪種情緒。如果情緒沒有被好好陪伴,完形不能完成,就會潛意識抑制。而同樣邏輯的事情都被積壓到抑制內核,變大,成為情結就會成為自戀平衡調節里的卡點,一個個情結卡死之后,自戀調節就無法自主進行。而當團體場域足夠安全時,心底的情結就會冒出來,陪伴ta穿越情緒不上身。所以在心理成長場域中必須設置觸手可及的紙巾,不能遞紙巾。

圖片發自簡書App

提到情緒,必須再強調一下對媽媽們而言,修共情,修心安理得的重要性!自責是最毒害自己,也最傷害孩子身心靈的一種情緒,自責是在攻擊父母。我們修心安理得就是不自責了,與父母和解了,放過自己,放過孩子,阻斷家族的輪回。38%的情緒體安了,7%的語言體才可能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確是:心安理得是我們與父母和解,走向豐盛的法門!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期待著下周四的相聚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