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座城市,但凡時間趕得及,都會一個人逛一逛當地有名的書店,潛意識里總覺得,一座城市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就是它對待生活和過客的態(tài)度。
雖然身邊有很多朋友極力推薦我用kindle看書,可我一直都不喜歡電子書,只喜歡紙質書,就當我是一個矯情的老古董好了,我喜歡那種紙質書拿在手里厚重的、真實可觸的、筆墨馨香的感覺。
這一次,打算開一個全新的帖子,用來記載這些年在逛的那些書店,希望你們會喜歡。
【第一輯· 廣州方所】(2015年11月14日 AM)
“方所”二字出自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的“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如果你仔細觀察,便能發(fā)現“方所”店名的logo文字,確實很像一座格局精簡的房子。也許它的存在,就是希望那些有文藝氣息和熱愛生活的人在閑暇之余有一個更好的去處吧。
因為是晚上的飛機趕回上海,所以昨天一早就爬起來,直奔廣州天河區(qū)的太古匯了。
因為到的很早,“方所”還沒有開始營業(yè),我站在外面靜靜地看著它。一扇玻璃門割開兩個世界,一面是太古匯金錢堆砌的冰冷奢華,一面是方所擇世俗而隱匿的任性孤傲。
我很喜歡它玻璃門上隱約斑駁的文字:
“從你的一個庭院,看古老的星星,從陰影里的長凳,觀看這些布散的小小光點,我的無知還沒有學會叫出它的名字,也不會排成星座,只感到水的迴旋。在幽秘的水池,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
當我離的很遠時,看到的只是一排排模糊虛幻的文字輪廓,當我離的很近時,又因局部的過度放大而錯過整體的曼妙風景,只有當我若即若離、低頭仰望時才能看清玻璃上磨砂的繁體字。
這就好比愛一個人最好的距離,不是猜不透,也不是看太清,而是你們之間捉摸不定、相互拉扯、緊緊鎖定對方目光的剛剛好距離。
9:58以后,“方所”店前漸漸聚集起人氣,大多數是背著書包、手拿相機慕名而來的學生和游客,我忽然暗自慶幸自己到的很早,一個人獨享了她先前的靜謐時光。
10:00,“方所”正式開門營業(yè)。
一個人慢悠悠地由外往內逛,書的排布時而整齊,時而凌亂,適合隨心挑選。文學、藝術和生活類的書目占據了大璧江山,世俗功利的工具書很少能看到,所以如果你要挑工具和教輔的話,我想還是去新華書店比較好,在這里,比較適合挑幾本怡情養(yǎng)性的書看看。
最開心的是,與我的最愛之一阿蘭· 德波頓如期而遇,很喜歡《愛上浪漫》封面上的一句話:“愛上愛情,不如說愛上浪漫,這是每個女人的故事”。很多時候,你以為女人要的是愛情,但其實她們只是愛浪漫;你以為她們愛上了你,但其實她們更愛愛你時的那個自己,那個為了愛情可以飛蛾撲火、不顧一切的自己。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耳聞的許久,一直無緣拜讀,這次短暫地翻了一會,等有時間打算認真看看。推薦幾個作者,也許你們會喜歡:菲力普·羅斯、安德烈·紀德、瑪格麗特·杜拉斯。
越逛越覺得“方所”別有洞天,與其說這是一家書店,倒不如說這是一家文藝生活館,越看越覺得她跟臺灣的“誠品”有類似的基因,等百度了一下發(fā)現“方所”的策劃總顧問廖美立是臺灣誠品書店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時候,便不覺奇怪了。廖美立曾說過:“我們做的不是書店,而是一個文化平臺,一種未來的生活形態(tài)”,原來這才是方所的初衷和野心。她也確實做到了。
如今的“方所”已經成了廣州的一種文化地標,慕名而去的人也越來越多。今年1月,方所成都店開業(yè),5月,方所重慶店開業(yè),在實體書店大多瀕臨倒閉的情況下,還能有這樣速度的擴張,已經實屬不易了。所以,里面的東西,貴一點就貴一點吧,因為,我希望能有一些實體書店好好地活著。
離開前,買了一本阿蘭的《哲學的慰藉》,打算自己看,一支e+M的木質筆,打算送朋友。
【第一輯· 廣州博爾赫斯】(2015年11月14日 NOON)
“博爾赫斯”是我在網上查到的,廣州本地一家有名的小眾文藝書店,光是看了網友發(fā)布的照片就已經心向往之了。網上查到的地址是海珠區(qū)怡樂路95號,司機在那附件徘徊了半天,也沒看到我要找的書店,于是我說,師傅放我下來吧,我自己找找看。
一開始沒看到“博爾赫斯”的招牌,以為自己要掃興而歸,卻在走到馬路對面時一眼瞥見,頗有一種失而復得的驚喜。
綠樹掩映下有一棟遺世獨立的淡黃色復古小樓,黑色欄桿上是時光斑駁的痕跡,兩塊銀色招牌并排掛在欄桿上,一個是我要找的“博爾赫斯”,另一個是“yes-no咖啡館”,這兩家店倒頗像是喧囂塵世中孤高互賞的知己好友。
門虛掩著,我徑直走進去,地上是細碎的小石子,書店在二樓,木質的樓道狹窄而微陡,弄的穿高跟鞋的我很沒有安全感。有人聲從書店里傳來,推開門一看,是一位穿米白色馬甲的老伯坐在收銀臺后面看電視劇。
他見我走進來,立刻調低了音量,戴上了耳機,大概是不想擾了我挑書的興致吧。
我對“博爾赫斯”印象深刻的原因有三點:一,狹小;二,小眾;三,高逼格。
因為去的時間剛好是中午,書店里面就只有我一個客人,站在那里,目光掃視那一排排“按照作者姓氏字母分類法”排列的高逼格哲學類書籍,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局促感。
我會告訴你,照片我全部都是偷拍的嗎!不過,當我小心翼翼地拍完照以后才發(fā)現,那個老伯壓根就沒有注意過我,人家電視劇看得津津有味的,嗯,正和我意。
“博爾赫斯”有幾條有意思的規(guī)定:
1. 不賣暢銷書
2. 不打折
3. 主營文學藝術哲學類圖書,小說的話,法國作家的作品居多。
逗留了30分鐘左右,糾結了好久,終于挑好了兩本書,一本是《尋常物的嬗變》,一本是《浴室》。
買完單,走到門口的時候,我回頭跟老伯說了一句話: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一直是你在經營這家書店嗎?
他說,他不是老板。
我說,這家店開了很久了吧?
他說,開了20多年了,21年。
21年,老伯的聲音在我的腦子了回蕩了幾圈,不知道未來中國還能有多少家開20年以上的小眾文藝實體書店?希望會有吧,希望20年后的“博爾赫斯”還可以孤傲的屹立在那里。
如果你在廣州,有時間去逛逛這兩家書店吧,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哦。
而我昨天的收獲,就是下面的這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