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演員中谷美紀結婚的消息,讓很多粉絲都感到非常開心,終于找到自己的幸福了。
就是那個電影《被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中讓人心疼至極的松子小姐
她在公開信中寫道:兩人的相遇是由不可思議的偶然所交織出的故事。像在爬山等等的時候,他總是會顧及我的步伐,是一位將他人的幸福置于自己的快樂與利益之上的人,而我便是被他的人格所吸引
但電影《被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就沒有這么圓滿的結局了,她從小就非常想獲得父親的認可與愛,但是父親的關愛卻似乎更多地放在了體弱多病的妹妹身上。她長大后,一直在“勇敢”地為一個又一個男人,付出全部的自己,很多人說她愛得太純粹,堅強了。
但其實真的是這樣嗎?松子比任何人都害怕自己一個人呆著,也從未正視過那個小時候沒有得到父親全部愛的自己,她越是在盲目地追尋被填滿的感受,其實就越是忽略了內心可以成長的力量,她越是顯得自己擁有愛的能力,就越是在逃避內心那些需要面對脆弱的時刻。因為無法一個人去面對寂寞與脆弱,于是虛空就越來越大,她也逐漸丟失了那個本可以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
我們又該如何治愈內心的傷痕?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蓋在分享自己的演講時我們停止愛一個人時所激發的反應機制和癮君子戒可卡因所激發的機制是一樣的,在不停地從對方身上找原因的時候,就像是用美沙酮在麻痹自己,只是讓自己覺得舒服。
每一次當你在社交網站上追尋她的信息,其實都是在讓自己的毒癮膨脹,讓你更難恢復。
從心碎脆弱中走出,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場戰爭,而打勝仗的前提是,你得去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內心那個需要愛的小孩。
表達“脆弱的情緒”是天生的事情,也是生理上的需要。但是這個我們卻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表現“脆弱”了。
那些脆弱真的不見了嗎?它只是被我們選擇性麻痹了。我們不想面對內心那些羞恥,失望,怯懦的情緒,它被隱藏在對孩子的批評中,對丈夫的抱怨里,對朋友的冷漠中,還沒來得及冷靜地分析它,就已經被消極處理了。休斯頓大學社會學研究教授布琳·布朗總結過她采訪過感到脆弱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自我價值感很低,歸屬感很弱的人;另一類是總是在懷疑自己不夠好,于是拼命做,拼命折騰的人。
逃避脆弱,無一不是為了隱藏那個不夠好,不夠勇敢的自己。但是,不夠完美,不夠勇敢,感到傷痛流眼淚,難道就是表明我們是懦弱,是丟臉的嗎?
布琳·布朗說感受到脆弱意味著我們還在活著。它意味著你可以卸下面具,不用假裝完美,而是去接納最真實的自己。因為“脆弱”代表著我們內心高速前進的一道車閘,當你覺得承受不住的時候,當你覺得滿世界都是尖叫的聲音的時候,可以輕輕踩下剎車,把頭靠在方向盤上停下來休息一會兒。
柯南秀的主持人柯南克里斯托弗說:在2000年的時候他曾經對哈佛的畢業生們說過“不要害怕失敗”,這么多年過來后,他還是會說一樣的話,但他想補充一句“無論你害怕與否,失望總會到來”
因為這個世界是由失望,痛苦,磨礪構成的。脆弱,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人保護自我的一種自然反應,你唯有意識到脆弱是我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有勇氣去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才能重新整裝待發。羅振宇在奇葩說中說,成長就是你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的那條鴻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
有時候承認脆弱,承認我掉進去了,讓周圍的人看到自己狼狽的樣子很難,甚至有些人寧愿選擇極端的方式讓自己不去面對,但是,當自己卸下武裝,適當地允許他人看到自己的內心深處,才能在最恐懼的時候問自己是否有勇氣堅持下去,是否能與愛人頑強地走下去,
這便是改善的開始。接納脆弱并跨越它,是成長的第一個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