嚙缺先生愛好辯論,極有興趣追問到底,咬住論敵不放,啃得別人招架不住,所以綽號嚙缺,也就是咬成了缺牙巴。嚙缺先生追問老師王倪四個間題,王倪四次搖頭不知。嚙缺先生退而自省,忽有所悟,拍額愧笑,自言自語“噢,懂了懂了。王老師用搖頭批評我了。”意識到自己的過失,他高興得雀躍,跑去告訴王老師的老師蒲衣先生,說“老老師,我曉得自己的錯誤啦!”
蒲衣說“說說錯在哪里吧。”
嚙缺說“錯在多知,多智。”
蒲衣說“你現在才曉得嗎。從遠古的酋長到上古的五帝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因為心智愈演愈繁,所以天下愈搞愈亂。就拿舜帝來說,當然是好帝王,可他胸懷仁愛,便是動用心智去巴結百姓了。巴結百姓,爭取民心,他做到了。胸懷仁愛,推廣仁愛,等于討伐不仁不愛、等于對他人有所否定,這便牽涉到誰是誰非了。是非問題回過頭來又促進心智的繁衍,天下能不亂嗎。
請對比遠古的酋長伏羲,那時候天下的知識少,心智未萌,伏羲治天下,不治而大治。他老人家睡得香夢沉酣,一覺醒來,悠悠緩緩。無事可視,無公可辦,且去管一管牛棚和馬圈。你叫一聲牛,他回應一聲:我;你叫他一聲馬,他回應一聲:俺。少分類的麻煩;無心智,無是非的擾亂。知覺葆其天真;他不妄斷;德性順其自然,他不偽善。啊,他老人家不需要查究誰是誰非,坐堂審案。”
——摘自《現代版莊子》 作者:流沙河
問:
以下是我的一些認識“真心周遍法界,猶如明鏡,覺則真心朗照,迷則阿賴耶現前,實無阿賴耶。真心照覺亦照迷,故真心無礙,覺乃知真為真,幻為幻。迷則以幻為真,但取諸相,何故?迷乃起念,無始無明起,因緣生妄心,妄心自顛倒,念乃真心之一法,若觀起心動念,則亦知念為幻,此為正念。正念曰覺無明,更能無念,此為覺無明盡,若不觀能念,但隨諸念,遂陷無明。陷無明亦是一法,乃不覺之法。真心妙用不可說,此亦無礙真心,更顯真心之真。然無明顛倒,因緣生妄心,妄心自造作,造作燃諸苦,諸苦亦是以幻為真故。此苦非不苦,是真苦,然真苦是錯覺。眾人離諸苦,非遠離故,而是識幻為幻,但歸正覺。”這是我的淺見,希望斧正。
答:
就見解來說,實屬不錯,但若不識根本,全無用處。你若持這個見解去見臨濟或德山禪師,他們會把你呵出去,或拿拂塵象征性的打你。為什么呢?你在從繭抽絲,沒有返本歸源,你在那兒繞,沒有回歸根本。說了半天真理,全是廢話。禪師不買你的仗。禪師并不認見解好者為勝,他們喜歡干凈利索,來去瀟灑赤脫脫的人。如此在家門外繞來繞去,皆是唱道之師,縱使你道唱的不錯,全然不關諸法實際。只到祖師門外,未進祖師門里。這就是為什么祖師不買你的仗,要呵你、止你的原因,只為讓你逆流返源,至圣棄智。
諸佛法理,不是要旨,若不返本歸源,全無用處,縱使你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與佛陀所講一模一樣,也抵不住業障來時,生生墜入地獄,受無量苦。向來禪家不重這些,他們人人皆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行住坐臥,言談舉止,不離本體;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離根本。他們不倡導多言多語,不以文字見解為勝。即使有言說,不離根本,此一類人,才乃為禪師所認同。
如果你搬來一筐優美純正的佛法見解來見我,我會說先放一邊兒,逆流返源,先默契你的本心,與你的本心待在一起。然后再來看,你講這些話時,是從本心本體上出發的么?還是完全不見本心,而從見解到見解,從文字到文字,從思維到思維呢?若是后者,更應該放下你的這些見解了,然后逆流返歸,默契心源了。是禪宗家人,就要時刻與本體在一起,從本體起說話,從本體起行為,從本體起做一切個人的日常行為活動。
學禪人最終是要絕圣棄智的,若不能絕圣棄智,未入祖師室,未與祖師同行。那說明,你的修行還沒完,你的庭院還有雜草未除,或你還繞著柵欄看祖師家。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修佛人不要沒在佛法見解里,要從見解逆流返源,不能從見解到見解,在這根藤上繼續開花;應時時逆流,處處返源,乃至最后穩坐家中,至圣棄智。
不要持有智慧,即使最純正的智慧,也和愚癡人的思想一同。至圣棄智,做個真正的心地干凈的人。?
——作者:一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