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檸星語
-01-
很多時候,僅僅是看到那些勇氣十足的電影人物,心里也會像布滿了光一樣,跟著明亮了起來。
就像《分歧者》里的翠絲,《饑餓游戲》里的凱特尼斯。
看她們如何從膽小柔弱的女孩成長為強大無畏的女戰士。
有時我甚至會跟著想象,那樣的險境叢生,那樣的危機四伏,如果換做是我呢?
我是否有足夠強大的內力來應對那一切的起起伏伏,在一切未知的殺機中有勇氣開辟出一條生路來?
古語云:恐懼源于未知。
人們大多數時候不愿意承認的是,我們不愿向前邁步的原因,就是因為根植與內心無處不在的恐懼。
這深藏于心的恐懼無所不在的捆噬著我們,令我們渾身震顫,有時畏縮得一步也不敢前行。
然而真相是,這種根深蒂固對于未知的恐懼感,早已存在于現在降生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逃避這種內心與生俱來的恐懼感。
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源自于對恐懼的突破。
舉個例子:
人們在如今對著聲勢浩大的所謂勵志故事時,早已沒了當初那般沖動和熱情,像曾經看見一道光般的奮力追逐。
大多數的時候,你心中只是偶爾的閃過一絲羨慕,然后輕輕的擺手道,我可做不到,也或者說,他是個成功的企業家,而我,怎么可能成為一個那么偉大的企業家呢。
又或者,只輕輕瞥了一眼,就滿不在乎的來一句:“心靈雞湯唄”。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
所謂的勵志故事,除了有現實層面提供的做法和途徑的詮釋外,也在向我們傳達這樣一條訊息:
我,只不過是超越了自己恐懼的英雄,而你,當然也可以。
人們總說:知道很多個道理,卻總是過不好這一生。
可你有想過嗎,大多數的你,只遠遠看見了成功者在現實層面上所做的戰術上的展示,而你應該有自己想要努力為之奮斗的現實。
你應該去學習和了解的,不該是對于自己的情況的全面熟知,然后來一場針對自己的內心突圍戰嗎?
就像是翠絲和凱特尼斯,僅僅是看著她們,在面對未知命運前的勇氣與奮進,也像是注入了一針興奮劑,讓我更有勇氣,來面對自己的人生路。
我們終歸要回頭面對一路仿徨著的自己。
-02-
正如李欣頻老師所說,為什么我們明明是要走自己的路,卻拿著別人的地圖。
為什么呢?因為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并非那么了解自己,我們是誰,我們緣何總是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因為你對自己的不了解,甚而完全的陌生感,大部分時候的你在以違背自己的方式生活著。
即便那里面裹滿了太多安逸生活中的逃避,本質上卻是你自己不敢往前行,對未知的恐懼感。
Tim Grover在他的書《Relentless》中寫道:“別想了,你早就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并且知道該怎么做,但究竟是什么攔住了你?”
有那么恍惚的一片刻,你終于鼓起十足的勇氣來誠實的面對自己:
你在害怕什么?
你在逃避什么?
你猶猶豫豫的背后是什么?
你無法前進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
......
一直深問下去,直到你發現內心某些強烈的晃動,充滿了無法被觸碰的刺痛感。
那些來自幼年時的創傷與恐懼,那些來自很深很深的回憶里,你的好奇心、心懷熱愛、想象力無情被敲碎的年月里,你像個攜滿重擔的旅者般,滿身無力的背負著那些源自過去的奚落、譏諷與責罵。
它們曾經時時刻刻的像根駐扎著的刺一樣,每每觸碰,鉆心的疼痛感就會將你毫不留情的淹沒掉。
然而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都有個完善的保護機制。
大部分的時間里,它會讓我們很巧妙的來設計自己的生活,以便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逃避這些難以言說的痛苦和恐懼。
一旦有什么不經意的觸碰到了這根刺,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會立即啟動,來移開我們的注意力。
看不見就不會痛,你對自己如是說。
Tony Robbins說過:“你的生活源于你的容忍。”
在大部分的時光里,你就這樣容忍著你的恐懼與不安,滿載的重擔與回憶,與它們滿心“和諧”地共存著。
而這樣的結果就是,你遠遠沒有為你的生活發揮出你足夠的潛力來。
-03-
更多的時候,我們則像一個觀察者,觀察著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
我們觀察與“自己”有關的想法、感受一切事物的存在,從年幼到如今,我們的大腦仿佛一個大容器,你所有關注的一切,不斷的在擴張。
我們大多數時候認為只有我們意識到的東西才是真實。
心理學家稱這種行為叫“選擇性注意”。我們的大腦大多數時候就是這么欺騙著我們的。
可是你知道嗎,很多時候的“你”,并不是你所認為的“你“”,而恐懼,也并不是你本身。
你只是在充分體驗恐懼這種感覺而已。
所以,當內心每一次被涌入的恐懼和厭煩來襲時,我們最好清晰的明白這件事,不要再將之深埋和棄之不顧,而是,讓它們回歸己位,回歸它們最本質的存在:你的感受。
不要逃避,不要再隨意轉移你的注意力,雖然有時這會帶來強烈難忍的不適和痛苦。
埃莉諾羅斯福(羅斯福總統的夫人)說:“你停下直面恐懼的每一次都將獲得力量、勇氣和自信。你能夠對自己說:’我不再害怕這個恐懼。接下來是什么我都有能力面對?!惚仨氉瞿切┳哉J為無法做到的事情?!?/p>
每一次的誠心擁抱,就是一次和解與釋放。
每一次的向內追問,都是開啟一個尚有待解決內心沖突的契機。
尤其是那些你深埋已久的不堪和創傷,在這個重新面對的時機,會再一次毫不留情的肆虐你,而你,平日苦心偽裝的一切都會跟著瓦解和崩潰。
難怪《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說:這是一場勇敢者的路。
因為勇敢,所以無畏,所以我們也會在這種最深的觸碰中,得到來自過去的自己最深的寬恕。
寬恕與原諒,我們釋放了過去,也迎向了未來。
-04-
有時候生活本身,就像是一場戲劇。
就像黑客帝國里的主人公尼歐,在面對墨菲斯的藍藥丸和紅藥丸時,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紅藥丸。
一個回歸過去,屏蔽掉痛苦,繼續麻木的過活。
一個看清真相,殘酷的痛苦,走向未來的新生。
生活有時就會這樣生生的擺出兩條路筆直地攤在你面前。
一邊承載著安逸,假裝夢想不存在,內心的波瀾是幌子,心里的不快也是幌子。
一邊嫁接著未來,暴露出恐懼的真相,然后勇敢的跨越,走向自己期愿的未來。
而你,會如何做出選擇呢?
生物學家里佐拉蒂研究發現,人類天生愛模仿,而這個主要功勞“大臣”就是我們的鏡像神經元。
這個特定的“編寫模板”讓我們能夠快速的模仿、觀察和吸收,而它,也是我們的文明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
美國著名國際象棋選手Josh Waitzkin有這么一個故事。
喜好練習太極的他卻發現人們練習太極時,喜歡尋找平級或比自己水平低一級的人,而這也是他們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
而Waitzkin則選擇了每次都找比自己更強大的對手。
在這一次又一次讓自己不斷輸的過程中,Waitzkin也充分的將自己的缺點一覽無余的暴露。
只是,輸掉了的他,會快速被迫的適應,腦中的鏡像神經會快速的讓他去模仿、匹配并對抗強大的對手。
玉不琢不成器,長此以往的他,與高手的差距在逐級的縮小中。
無疑,與高手學習是讓我們快速得以成長的最佳秘訣。
從習慣、思維方式、到方法論的觸摸,每一次,我們直觀與之接觸或傾聽的當下,我們都在重新塑造我們的認知體系并得以快速的成長。
跟恐懼這根“刺”勇敢的道聲“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