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半以來,似乎對小妞的吼叫比原來多了。仔細想來,不是她變調皮了,也不是我變得不耐心了,而是我們過去的一年多共同經歷了人生的許多變動,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變動就是小寶的到來。對于我來說,無論生理和心理,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和過渡期;而對于女兒來說,心理上也需要一個過渡和適應期。
雖然,對于弟弟的到來,小妞是欣喜的、激動的、好奇的,并懷著一種自然而來的愛與溫柔,但是,她畢竟也是一個孩子,突然之間,世界上多了一個與她分享媽媽的人,情緒有波動,也是正常。
應該說,女兒在這個過渡期里表現得比我好,適應能力也比我強之百倍。 相比較一年多前,她不止身體更加健康了,人也更加活潑開朗,生活自理能力強,也頗有主見。 也或許正是因為她的主見,和我的示弱,以及我在整個過渡期里千萬次地向她“示愛”, 也或許美國的整體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和善性,造成了她有恃無恐的脾性,并且傾向于去掌控我的決定。
而這些,都經常惹得我頭疼,尤其是在我身心非常疲憊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沖她吼叫。吼叫的力度之大,有時都出乎我的意外,洪荒之力用盡之后,就會被一種極其無力的脆弱和疲倦感包圍起來,那樣的時候,除了跟老公訴訴苦之外,就是想哭個痛快:世上任何事,都是幸福伴隨著淚水,看來這是真理。
沖她吼叫過幾回之后,我就有了警惕,因為我一向提倡要理性帶娃,發誓做一個不生氣的好媽媽,如今誓言都被我破了好幾回了,這可不太好。身為一個歷經“社會滄桑”的成年人, 治服一個只有五周歲多的熊孩子,竟然需要使出洪荒之力,這是分分鐘打我自己臉的節奏。
今天下午,趁著陽光不錯,我帶著小妞和小寶去游泳。正趕上泳池有人辦派對,孩子很多,熱鬧非常,小妞很開心,在水里鉆來鉆去,像一條曬得黝黑的小泥鰍。最近雷陣雨多,每天必有一場,我抬頭看著飄到當頭的一團厚烏云,知道雨點就要來了。看著人們都沒有走的意思,一幫孩子們也越來越盡性,我問小妞要不要多玩會兒,她使勁點頭,又撲通跳進水里去了。
回家之后,她還是抽泣。我還是沒有說什么,只是要她回自己房間換衣服、休息。雖然心中氣得要爆炸,但仍就沒有就此事發表任何意見,給小寶換好了衣服,兩個人躺著休息。
[媽媽想知道,你為什么哭?]
[因為我想回家。]
[但是雨下得很大,后來就像媽媽說的那樣,雨停了,所以我們就回來了,是嗎?][是的。]
[你看到其他小朋友在泳池里玩了嗎?他們害怕了嗎?他們哭了嗎?][看到了,他們沒有。我不是害怕,我就是想回家。]
[我是你和弟弟的媽媽,在外面的時候,碰到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避雨,不能在雨里回家,你覺得是應該由誰來做最后決定?]
她不情愿,略不服氣,卻回答:
[你決定。]
[好吧。那么我們的意見算是統一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一個人在游泳,碰到今天這樣的情況,你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么?是不是應該在安全的地方躲一會兒,觀察一下天氣情況,仔細想一想,再做決定呢?]
她沉默了幾秒鐘,回答:
[是的。]
我笑了。心平氣和,主動過去和女兒示和:
[今天的事情就算過去了,和媽媽抱一抱。]
她依偎過來,貼在我的身上,暖暖的。
不要讓情緒掌控了我們的行為,氣頭上的言行往往不是發自我們的本心,并通常都會過后后悔。這不僅適用于親子關系,而且適用于一切人際關系。 矛盾產生后,如果當時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千萬不要使出洪荒之力,那只能起到摧毀作用, 要保持沉默,盡量冷處理,先讓雙方把自己的情緒都完全釋放掉,然后理智回歸,再回過頭去,分析問題。看來,治服熊孩子,也無需使用洪荒之力,而是可以采服不費力氣的做法:沉默(別使矛盾更加激化)——冷處理(使雙方釋放情緒)——話題轉移(恢復心情)——平靜溝通(有理有據,說明道理和方法)——回歸愛(擁抱孩子,讓她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