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更是一門藝術。
近日的大熱劇《人民的名義》,就是一群“人精”的混戰。55集的長度,大部分時間都是對白,我們不妨跟著這些長期在官場里摸爬滾打的書記廳長局長們,學些“說話之道”。
正好最近有本新書《好好說話》,這篇文章就結合這本書來總結一下怎么說話才不得罪人。
說話得罪人,不一定非得起正面沖突,口出惡言。很多時候,即便我們心里沒什么惡意,但是表達和思路出了問題,還是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第一種,對別人說話用評價的口吻,想表示關心,但是別人聽起來像是指手劃腳。比如你的同事工作出色,拿到了獎金,你如果用評價的口氣說“做得不錯”,甚至還要發表一些對他工作的點評和建議,那你就可能得罪人了。因為當你評價別人的時候,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傳遞給他人的潛臺詞都是“我的地位比你高”。這樣說話當然容易得罪人。
第二種,降低事情的重要性,想表示安慰,但是別人聽起來很冷漠。比如有人遇到困難,我們可能會說“沒事啦,我是過來人,會過去的”。這么說就降低了事情的重要性,我們以為是在安慰對方,但從對方的角度看,卻更像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第三種,說話不直接表達訴求,想委婉禮貌,讓別人誤以為你暗藏心機。比如有人發微信喜歡先問一句:“在嗎?”或者求人辦事之前先問一句“你什么時候有空?”這樣問是怕打擾對方,但對方一旦表示有空,就意味著很難拒絕你的要求,這就有點綁架的味道了。所以你明明是想要禮貌地求人幫忙,最后卻變成了他人眼里的別有用心。
這三種說話的誤區,我們該怎么破解呢?
首先,當你想要評價別人的時候,試試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比如,“你這人怎么這樣啊”是一個讓人不舒服的評價,如果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說“你這樣讓我很難做”,聽起來就會好一點。因為我們無權評價別人,但是轉換成陳述自己的狀態,既能說明問題,又不至于得罪人。
其次,要怎么避免給人留下漠不關心的印象呢?就是在安慰別人的時候,也要強調人的感受。比如說“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結果變成這樣,真是非常可惜”。這種表達顯得就比較溫暖。
最后,當我們求人辦事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把要求的方方面面說清楚,對方才好確定這個人情該不該給。
總結一下,那些說話讓我們覺得舒服的人,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口才特別好,而是他們能預見到話里可能會傷人的地方,預先進行了改造。只要說話用心,你也能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