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人只活到二十歲和三十歲就已經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不過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不過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羅曼羅蘭
還記得你小時候說過什么嗎?你長大后要做什么來著?唔,好像是一個科學家,好像是一個老師,又好像是一個醫生。
可長大后的你是不是還有過仗劍走天涯的夢想,希望憑著自己一雙手觸碰那天,撫摸那片地。
終于,你要開始自己的生活了,你自己的生活,但是,你的父母跟你說:
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吧,趕緊找對象吧,結婚吧,生孩子吧,于是你決定乖乖聽話,把自己的那些小想法當作年少輕狂封存起來,接受‘過來人’的這些意見。
但是,你確定?你確定這是你想要的生活?
問一下那個窩在家里不敢出來的自己,那個門里面,就是你以為的整個世界了是嗎?
昨天因為一篇文章我被段銀(弗蘭克的助理)吸引,并主動加他好友,幾次對話后他和我聊起了大學最讓他驕傲的三點經歷。
001為大公司設計運營公眾號
002在簡書一年寫了30萬字
003毅然決然的放棄了父母期望的專業。
面對第三點,起初,他遵循著父母的意見,選擇自己并不喜歡的學校,學著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漸漸卻發現自己如同被束縛在了一張巨大的網中。
很多時候決定我們能力的就是選擇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無數次“我都是為了你好”的說法。而,實際上結果并不如意。
剛高考完,我想起我的一個小學妹,她本來是我的下一屆而現在成了我的下下屆學妹。去年是她第一次參加高考,看出來成績還不錯,開始填報志愿。
在女生選擇志愿時,經常會被身邊長輩說,“女孩子嘛,穩定穩定就好了啦,一個月六七千夠了,不然你還想怎樣?”
或者就是,“女生不要讀研,年紀大了連對象都不好找?!保☉粦撟x研,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絕對不能因為這么一條無稽的理由來否定)
那時,小學妹的父母就強烈建議她填報師范類的學校,理由是“當老師好啊,你看多輕松。每年都帶薪休假,寒暑假都有,以后也多時間照顧家庭。”說實話,我以為她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會計,沒想到她執拗不過父母,還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報了師范。
在她去上學后兩個月,她選擇退學了回去重新讀一個高三。她非常委屈的和我哭訴,每天都很煎熬,感覺特別沒勁,她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不喜歡這樣的課程。
她因為不敢反抗對父母傾訴自己喜歡的專業,認為父母也是為了她好,不想傷了父母的心。然而,到頭來是在折磨自己,于是開誠布公和父母溝通。她說,“我當時就是太聽話了,才迫不得已多浪費了一年的時間”。
所以波伏娃曾這么說: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不論在成年還是小時候,他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通常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不管是端銀還是小學妹,她們都是深陷父母所謂“希望你好”的想法,無形之中感情捆綁起來讓你掙扎痛苦。好在,他們都是敢拼敢想的人,給自己選擇了能沖浪并能接受大風大浪的地方,而不是只縮在安穩的專業內。
當他們奮勇站在父母面前說出自己決定的那一刻,他們就像要上戰場的戰士主動挑起另一份重擔,那種闖蕩的模樣,是青春最美好的時光。
偶然見到了姐姐在高中時最好的朋友小琳姐,跟她聊了下才知道她已經從剛畢業簽的小公司跳槽去了四大,雖然辛苦,但是體會到了外企的氛圍,短時間內已經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客戶,很鍛煉自己,談到出差的種種趣事,小蕾眼里浮現出我未曾見過的流光溢彩。
很多人畢業糾結于去小公司還是大公司好呢?兩個都有不同的優勢,小公司鍛煉機會更多,處理面更強;大公司各司其職,做好本分工作就行,上升空間很少很難。
這就是工作上對公司的選擇。
記得畢業的時候,她家里人很希望她回去當地的銀行工作,她堅持沒有回去,畢業去了北京闖蕩。
我問她為什么,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她的話,“我覺得我可能畢業很久都不會考慮結婚的事,可我一旦回去,不想結婚生孩子,會被當做怪物,我希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一刻的她像拿著一把劍即將出城而戰的勇士,而還有很多人,像是守在城內瑟瑟發抖的平民。
所謂的穩定幸福的生活,其實不堪一擊,受不住各方壓力,甚至是父母,她們的不理解。
所以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都在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能讓自己沖得起浪鍛煉自己的;過我們所想,愿世界都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