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 就是那些能夠指導我們做出很好的決策,并且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比如老師的公眾號里經常推薦分享一些極其好的電影,這些電影會影響讀者的決策,并且會真的去看,看完之后會覺得很爽;并且長期來看會對讀者帶來更好的結果,會影響讀者的品味和品位,品味和品位都和耐心一樣是長時間積累出來的,品位和品位的提高,輸入質量只能越來越高。那么這些電影就可以稱之為知識。
必要條件分辨知識
?在知識這個維度添加兩個必要的條件(有用,長期)就容易分辨出信息的質量。那么這樣就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知道了這些之后,我的哪些決策會因此受到改變;長期來,這些東西可以為我帶來哪些想的到的或者想不到的好處。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拿出紙和筆把信息帶來的改變和好的結果都羅列出來,這個時候那這信息的效用足夠明確。注意:短期沒用的知識,不見得長期沒用,比如,邏輯學,概率論,英語這些學科短期來看不會有多大的用處帶來好的結果;短期有用的知識,不見得長期有用。比如,那些娛樂新聞八卦,會給你帶來一定的消遣,大多數時候不會給你帶來更好的結果,甚至他們稱不上是知識,只能是泛濫的信息。
有繁衍能力的知識
?有些知識,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識,于是它們顯然更高級,更有價值,它們可以稱之為“通識”。也就是哪兒哪兒都用的上的知識,比如邏輯學,用來判斷某個知識是否站得住腳,預知一些結論;概率論,也是這一類,與邏輯學結合在一起,能做出相對更為接近事實的預測;英語也是這一類,即便是只掌握了聽說讀寫中的閱讀,可以讓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顯然編程也屬于這一類,可以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的東西標準化,標準的東西流程化;復利效應,黃金思維圈等等。這些也都是屬于成甲老師說的“臨界知識”它們是表象事物底層規律的知識,哪兒哪兒都用的上。所以我們需要花費80%的時間來學習這些20%的臨界知識。
融會貫通——體系化
所謂融會貫通,其實是兩個原本貌似不可能產生聯系的節點之間產生了“意外的聯系”,而后發現那個聯系足夠重要,足夠有用,甚至達到令人震驚的地步;要達到融會貫通,那就需要想辦法增多可產生聯系的節點,怎么做呢,常常問自己這個知識(道理)還可以用在哪兒。即,“萬能鑰匙”的應用。融會貫通出現,則體系化自動完成。只有博學的人才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是機會)。
怎么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
?先來說一下最近很熱的詞,碎片化。其實碎片化的永遠只是時間,碎片話的信息稱不上知識。這就好比,房子確實是由磚頭構成的,但僅僅一堆磚頭撂在那里,我們完全不可能稱之為房子。在比如上小學的時候,通常上午四節課,不會是四節課全是語文,數學或是自然,它們都是互相錯開的,那時間也只不過是45分鐘而已。所以碎片化,一直都存在,而體系化的知識才更有威力。所以,會學習的人總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體系化的知識。比如,老師學的一種編程語言讀的第一本書,就是每天在馬桶上的十五分鐘,花了一個月才搞定的。
?對于學習,莫問前程但行好事。直接開始學就好了,不要問學這個有沒有用;在知識的海洋里采取漫游的策略,因為無法憑借現階段的眼光,來判斷這個知識在未來是否有用,就好比對于石器時代的人來說,石油就是一種黑色的液體,他們永遠也想不到將是支撐世界的重要資源。使用這樣的策略,總會產生幸福感,意外的好運,即融匯貫通。再一個要把學習真的當做一種樂趣,即便是在學不會學不好的時候依然覺得很有趣。
知識本身無法創造價值,只有因為它的存在,而改變了我們的選擇,它的作用才體現出來。
?人和人之間的差別真的很大,有些人腦子里只有一些磚頭,當然,有些人更慘,他們腦子里只有零星幾塊磚頭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腦子里有一棟房子,還有一些人腦子里有高樓大廈,更有一些人的腦子里有一整個城市……
?我是屬于更慘的那種,腦子里只是一些零星的磚頭碎片的人。看看你處于在哪個位置。沒有關系,腦子里的房子,高樓大廈,甚至是整個城市,都會逐步的建起來!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