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靠才華,偏偏作死玩政治
之前看過一期節目,兩位大咖學者,各自說出自己心中,最能代表李白的三句詩,這個命題很大,但也有趣。
我想著,我會選哪幾句。首先肯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啊,然后是理想主義爆棚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最后是夢想照進現實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我好奇問朋友們,會選哪句。
朋友甲說,選“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哈哈,你是跟數字杠上了?朋友甲說,你不覺得,李白詩的神韻,就體現在這些極盡夸張的數字里了嗎?哪來的“深千尺”,桃花潭我可是去過了的,潭水也就到我小腿肚。李白的詩,往往寫得比實際景物更美,奧秘就在于夸張和想象。
朋友乙的回答倒是出乎我意料:“李白《將進酒》,詩無敵、意無窮、氣貫虹。但是,在李白修道、練劍、仕途中,詩酒年華并不多,更多的,是孤獨。你想,這么牛叉的謫仙人,肯定高處不勝寒的,所以我選“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云”“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也是啊!后人眼里的李白,那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唐詩界的一座珠穆朗瑪峰啊。杜甫詩還能模仿,李白詩,那種劍氣飄逸、豪情萬丈、笑傲江湖的胸襟氣度,是任何人都模仿不像的。
詩人余光中說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那么李白眼里的自己,又是個什么樣的人?我覺得,他完全把寫詩,作為一個業余愛好而已。他酷愛劍術,想做俠客,更想做官。所以他寫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就是他心中的自己,沒辦法就是這么帥。
古代讀書人都有一個“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愿望,出將入相封妻蔭子,李白豈能免俗。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看看李白,這馬屁拍得,他是有多想混官場啊。
結果,皇帝只拿他當藝術花瓶來著,氣得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看似放浪形骸,其實是憤懣罵娘。但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李白因此才成就了詩仙。
其實如果真的對李白委以重任,他也不一定能有啥政績的。他的眼高手低體現在,對自己的定位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瞧瞧,只有宰相這個職位適合他了,要么就直接當皇帝好了。
再看他在首長身邊工作三年,唐玄宗給他的評價是“非廊廟之才”,瞧瞧,說他不是棟梁之才,太尷尬了有木有?
757年,李白57歲的時候,永王李璘謀逆。人家一聲招呼,李白也不搞搞清楚對方想干什么,就激動地跑了過去,而且竟然認為永王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滿懷激情的寫了《永王東巡歌》,還不是一首,是一組,整整十一首,不遺余力地為其違背中央決策的行為點贊和高呼。拜托,永王可是叛逆欸!
永王果然不久即敗北,李白也果然被抓。
當時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等人也曾被永王所邀,但都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在政治上毫無遠見,宏觀分析能力真是差得一塌糊涂。
但這還不是李白最逗逼的時刻。他替宋若思代寫了一份《為宋中丞請郡金陵表》,強烈建議唐肅宗遷都金陵!
唐肅宗正在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心,全力抗擊安祿山叛軍,李白卻出個餿主意,叫他逃到金陵去。。。。。
不作死就不會死,李白再次被抓進大牢。。。。。。
這就是那個天真的李白!
說到文學修養和政治才能不能成正比,我想到了曹植。
但曹植文學造詣實在太高,以至于被很多后人想象成了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了。另外,曹植還因“七步詩”被廣泛同情,又多了一個“受迫害者”的形象。
事實上,曹植沒政治野心嗎?他的雄心壯志,怕是比曹丕都外顯。比如曹植寫銅雀臺,就是拍曹操馬屁,結果一下引起曹丕警惕。
沒錯,曹植就是搞錯了方向。古人普遍觀念里就這樣,自詡文學造詣高,就以為自己也有治國之才了。殊不知,這完全是兩碼事。別說是建功立業、施展抱負了,曹植恐怕連個作協主席都做不好。畢竟當時的文壇領袖是他哥哥曹丕而非他。
明明可以靠才華,偏偏作死玩政治。
這就是曹植,更是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