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成長陣痛的人,什么樣的詞眼最能讓你動容?
共生關系,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其中一方便無法生存。分解“共生”一詞,即為守護、獻身。
守護,獻身,這兩個詞雖然輕易到幾秒就可以說出口,但是,對于兩個陌生人來說,這兩個詞足以讓情感燃燒到一發不可收拾。
一、導演、編劇
看《少年的你》,腦海中總是不自覺的想起三部作品:《白夜行》、《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悲傷逆流成河》。就小說而言,《少年的你》毫無疑問是融梗的“再創造”,不同的人設剝離到一個熟悉而又壓抑的高考校園情境中,同樣的主題,卻也有了不同的概念。
原本這樣一部由融梗小說進行再創作的電影,很難讓了解故事梗的觀眾感動。可是,因為導演不一樣的蒙太奇手法,編劇別具一格的改編,讓作品出現了不一樣的共情方式。若將電影拆解,可分為兩條線索:一條是少年們感情心路歷程線,一條是校園欺凌的情節線。倒敘、插敘,組合剪輯、故事反轉、時空閃回,不同的場景交織,像是把夢打碎重建的過程。在商業片時代,亦能展現出導演和編劇的自我意識。
選擇這樣一部有爭議的小說去拍攝,風險極大,有不愛惜己身之嫌,但是創作團隊還是選擇了這條難走的條路。
說服自己去看這部作品,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自我反思,好的作品該是什么?抄襲是什么?觀眾是什么?
曾經在不合時宜的高考前夕,給自己列了很多的電影清單,那時候,每天幾乎兩部電影。第一遍看情節,第二遍看細節。那些故事,時至今日,再去回憶,已經模糊不清。但是那些觀看時候的思考依然保留著。好的作品也許不能直接帶來雞湯般的教育,但是它往往引發思考,讓我們在思考中了解。世界是具有極強包容力的,任何的存在即合理,錯的,對的,爭辯的意義在于思考,不在于輸贏。
抄襲,是創新的對立面。市場確實需要一個好的環境鼓勵創新。但是毛爺爺也說過一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句話似乎在支持抄襲,卻不知抄襲還有一個旁支,名曰:引用。引用別人的思考,引用相似的情境。后來,小說中有了一個比較專業的詞,叫做“融梗”。當然這是美其名曰,我不否認,它是抄襲,一種作家自以為高明的抄襲。也因為“融梗”,我才有了幾番思考,該不該看由“融梗”小說改編的電影。
最終,抱著強烈的想要了解故事的心態,我決定先去電影院一睹為快。這次,我沒有后悔。電影已不再是“融梗”之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小說是不會抄的“融梗”,電影是編劇和導演的藝術再加工,此時電影里的少年,只是他們,不再是東野先生筆下的那些角色的縮影。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可能這種說法有些接近詭辯論。但是,有一點是無法推翻的,創新的基礎是繼承,很多人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電影和小說畫上了等號,那才是真正的抄襲!
我們日復一日的成長,看著自己的變化,身邊人的變化,我們都是這場正在進行時和過去完成時的觀眾。觀眾,往往有表達自我看法的沖動,覺得和自己三觀一致的,舉起手輕輕鼓掌,覺得和自己觀點相悖的,便怒發沖冠,殊不知,怒發沖冠不是個貶義詞,爭辯,這是個多么充滿活力的行為。爭辯往往是年輕人的專屬,而年輕,又是多么美好的一個詞匯。
林語堂先生在《風聲鶴唳》中言: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而我卻覺得,年輕人的爭,不大爭,有的是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之感。小爭,可引發思考,小爭,亦不傷和氣。不同的思想之間碰撞,是觀眾引領的一場百花齊放盛況。
二、演員
演員,最初我對這個職業的認知是共情者。通過自我設置場景,走進場景,與角色共情,并將這種共情傳遞給觀眾。也是最近通過觀看《演員請就位》節目,看到陳凱歌導演導戲,才發現,演員也是自我創作者。共情的過程往往難控,怎樣通過技巧展現出演員感受到的情感,這便需要演員的自我修養。
作為觀眾,我們的生活便是故事。但是,往往生活的故事過于平淡,柴米油鹽便是一生。追求一次別人人生的共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幸運。而演員便是這樣一位幸運而又不幸的觀眾,觀角色的人生,體驗不一樣的情感歷程。
那么,演員應該是什么呢?從選擇角色開始,層層把關,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有利于社會反思的,還是方便共情方便把控的?
就像是我們生下來就有了自己的父母,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世。演員有時同樣無法選擇自己演繹的角色是什么?壞人、好人、有爭議的,沒爭議的。他們工作的KPI就是所謂的“演技、態度、三觀”。
在這部電影里,主人公叫陳念,叫小北。他們是十幾歲的少年,他們有著不一樣的人生經歷。陳念學習優異,家庭艱難,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開啟不一樣的未來人生,她善良卻不懦弱,在面臨校園暴力時,她選擇相信一個并不了解的小混混,這時不是荷爾蒙作用,不是一見鐘情,是臨死前的苦苦掙扎。小北是她牢牢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小北,一個自我成長的小混混,他想象著過去媽媽對他的愛,也嘗盡十幾年的世態炎涼。他玩世不恭,他講究兄弟情誼,他的世界除了陳念,有媽媽也有與他無關的陌生人。只是因為被陳念善意的幫助和朝夕相處,才打開了他半封閉的情感大門,他想守護她,于是,共生關系出現了。
他們不是雪穗和亮司,也不是石神和靖子。他們只是他們,雖然同樣是守護,雖然同樣愿意獻身。但是,只因為他們是少年。
電影中出現了很多展現演員表演力,非常自然的小細節。在那一刻他們不是演員,只是那個叫做小北和陳念的少年。
三、曾經的我們
從社會主義的角度來看,作品應該引發話題去思考去討論:校園暴力如何解決、遭遇校園暴力后的心理重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家庭教育的正確引導、加強公安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是否需要定期進行專業的心理培訓等等。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少年的你,也曾是少年的我們。為什么十七八歲的我們可以無懼艱難,迎難而上。現在阻礙我們積極樂觀的因素有哪些?年齡的增長往往與心態的老化不成正比,如何保持年輕活躍的心態?同齡人中,總是有人可以在歲月的流逝中,抓住一絲樂趣,那是心態上保持的鮮活。
不斷在不同的故事間抽離,不斷的與他們共情,不斷地引發思考。
小小的爭辯一番,只表達態度。仿佛間,我們還是十七八歲騎著白馬的少年,手中揮舞著馬鞭,哼著悠揚的歌,在夕陽下載著窈窕的姑娘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