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從內涵到外延,擁有利他思維,做有價值的人
曾經有個人每天夜不能寐,就讓禪師為自己解答疑惑。原來他的困惑是別人對他的評價,一方面認為他將來會大有所為,另一方面其他人覺得他一事無成。
禪師告訴他,一斤米在不同的人眼中,價值不一樣。廚師眼中是三碗米飯,農民眼中值一元,而在酒廠制成酒卻值四十元。同樣,每個人在其他人眼中也會有不同的評價,根本不必糾結,自己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根源在于自己。
《認知驅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主要告訴我們“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和如何通過創造個人價值,獲取人生的成功、幸福和意義。
作者周嶺是暢銷書作家,更是一位心智探索者,所著《認知覺醒》年發行量突破15萬冊,他的文章多次被“人民日報”等官媒微博轉載,深受大眾歡迎。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做成一件事的來龍去脈,用認知來驅動自己,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1、二元世界,簡約不簡單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有價值的道理其實是最樸素的,簡約但不簡單,所以是簡單和復雜的統一。而知識的積累和大量知識的輸入,會提升我們的底層認知。
萬世師表的的孔子一生都在強調兩件事: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實現不容易;二是一個人能包容萬物才意味著真正成熟。
作者在書中提到“做成一件事”的一個特質就是包容萬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能做到包容萬物的就是圣人了,我們初學者很難企及,那么就先從簡單的“二元對立”說起吧。
“二元對立”看著似乎難懂,但其實很簡單,它是一個底層邏輯。二元世界里,只有“是”和“否”,“黑”與“白”,“對”與“錯”。
小孩子的二元世界,交朋友不是喜歡就是討厭;對他好的就認為是好人,反之就是壞人。在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里,他們很輕松地認知世界。國學啟蒙讀物《笠翁對韻》就是用二元法幫助孩子來認識外部世界。
但真實的外部世界卻不是二元世界,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提升底層認知,那么我們的生長空間就會越來越狹隘,厭惡不喜歡的人和事,越來越不適應環境,從長此以往,就會越來越壓抑,不利于我們自身的生長。
現實社會中,我們感覺自己一直很努力,卻為什么總是看不到希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這要從內向生長和外向生長說起。
內向生長通常是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閱讀、游泳等;外向生長是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寫作、演講、社交等。簡而言之,內向生長是培養習慣,外向生長是打造技能。
?
我們更多的關注內向生長,加強內在循環,培養良好的習慣,努力成為更好的人。似乎改變自己比改變世界要容易,常常會拼搏到無能為力,努力到感動自己。
而這一切和外界沒有關聯,也不能為他人提供長久有效的價值,更談不上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了。
如果我們注重向外生長,培養過硬的技能,持續產出有價值和有影響力的作品,就能參與社會價值體系循環,成為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的人,成為有價值的人,我們就能享受到努力的希望。
當我們注重了向外生長,意味著我們日益成熟,對那些看不慣、討厭的事情也有了包容之心,
就會從“二元世界”跨越到“多元世界”。
2、多元世界,利他是最好的人生
?
如果我們不從二元世界走出來,就不會真正認知這個真實而復雜的世界。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必然要從“二元世界”走向“多元世界”,思維也從“二元對立”走向“多元共存”。
畢竟,世界是有層級的多元世界,正如老子《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用非黑即白的底層認知來認識多元世界,就要跳出二元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領悟復雜的、不確定的、豐富多彩的多元世界。
復雜的多元世界里,事情的演變需要一個過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結果也會有延遲。那么,一個成熟的人不會被當下不確定的結果束縛,而是保持適度的耐心,專注眼前的事情,持續觀察和思考,以包容的心態保持平和的情緒,成為認知的強者。
我們都知道“我為人人”和“人人為我”是完全不同的認知思維,前者是利他思維,后者是利己思維。
利己思維模式是“我想要”,在這個目標驅動下,人們很容易陷入不切實際或者急于求成的狀況。
而反觀我們周圍,那些有獨特價值的人是我們愿意關注的人。這種價值體現在被別人需要、被關注,進而形成密切的聯系,最終會發現,自己想要的水到渠成。這也就是利他思維模式的“我能給”。
“利他就是利己”才是這個世界真實的運行規律。
?
一旦我們的認知從“我想要”提升到“我能給”的階段,就會去除浮躁心態,就會思考能為別人帶來價值的事情,從而打磨自己的價值,保持耐心和遠見,堅定前行。
?
神州十三號女航天員王亞平二度出差飛行太空,將在空間站度過半年時間。她將成為第16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任務艱巨,為了我國的航天事業,她付出了超凡的勇氣和膽識。
王亞平以無謂的奉獻精神踐行了“我能給”的利他思維。
國內流程管理專家金國華曾說過:只要這件事情是有好處的,對別人、對自己有價值,有貢獻和產出,你就堅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經歷,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刻給你回報。
毋庸置疑,利他才是最好的人生。
?
3、認知力量,做有價值的事
我們要明白關于價值的關鍵認知:改變自己的關鍵是創造價值。
在社會生活中,只有自身創造的價值足夠大,才會被需要,才會參與社會價值體系循環,才會做有價值的事,成為有價值的人。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有所不同,那就運用認知的力量驅動自己。認知驅動是指做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真正的目標和動力來自我們對一件事情清晰而長遠的認知,而非某個特殊的時間點。
我們習慣了新年制定新計劃,立一個flag,但過不了多久,就變成了三分鐘熱血,因為毅力,苦苦堅持了一陣,最后不了了之。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
我們不妨試試認知驅動,一旦達成目標,就會成為長期主義者。
喬布斯的真正目標不是生產蘋果手機,而是為了改變世界。基于這個認知,決定了現實世界他能走多遠,因為在他心里早已有了標記。
由此可以看出,做有價值的事,才能擁有創造的力量。那么如何做呢?
第一步是有輸出意識。向外生長,培養過硬的技能,就是價值輸出。
比如學寫作,只是大量閱讀,只讀不寫,讀完書記不住,沒有寫作輸出,無法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就不會有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技能必須對外輸出價值,被他人認可和需要,成為更有價值的人。
第二步是有價值意識。
我們的作品要想有長期價值,需要兩個條件:獨一無二和對他人有用。簡而言之,也就是一定要創造出獨一無二且對自己和他人有長期價值的東西。
第三步是要獲取反饋。
要想讓原創作品具有長期價值,并不容易,不過有了輸出意識和價值意識,就可以啟動“反饋迭代”了。根據反饋,按照“對自己和他人有用”的標準,不斷調整自己的作品,迭代升級,逐步完善。
只要我們不斷提升認知,結合實際,持續實踐,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量。
我們從二元世界走向多元世界,提升認知的過程,也就是成長的過程。成長從本質上來說是做成事情、創造價值。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通過主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來實現的,也就是利他思維。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種樹也好,做事也好,時不待我,就從現在開始吧,努力做一個對他人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