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歌演繹成長之路程——《如夢之夢》——來開啟簡書之旅。
2017年2月12日,蘇州文化藝術中心,14:30---23:48,長達8個小時的演出,《如夢之夢》,惹人思考,令人震撼。
故事講述了一個剛從醫學院畢業的新人,第一天上班就被分配了5個病人,一進病房就是去世了4個,最后一位病人得了奇怪的病,不知病因,無人能治。
這位新人想聽病人的故事,因為她聽說一個人在將過世的末期說的話也許能讓病人悟出不一樣的道理。5號病人的故事展開了。
在5號病人的一生中,太太失蹤,孩子在嬰兒時期夭折,隨后自己染上怪病,醫生讓他準備后事。他決定去旅行,到了巴黎遇到了從中國偷渡過來的女子,戀愛了。一位吉普賽人指引他們去法國鄉下的城堡,認為城堡中的一幅畫中人跟他有關系,只身回到上海找到畫中已經年老的女人。于是上海名妓顧香蘭的故事展開了。
法國駐上海的領事,亨利伯爵,瘋狂的迷戀上顧香蘭,休了原配,把她娶回法國。顧香蘭得到了自由,學習藝術,但內心寂寞,很快紅杏出墻。后來伯爵在一次慘烈的車禍中失蹤,伯爵銀行戶頭的錢卻在失蹤當天被全部取光,顧香蘭窮困潦倒。其實伯爵并沒有死,而是遠赴非洲發展事業,在年老帶著妻子兒女回巴黎再遇香蘭。香蘭在他臨死時詛咒他會承受她10倍的痛苦。
“輪回”貫穿著整個故事。看著故事的時間線,不禁思考5號病人是否為伯爵的輪回?人和人的折磨憎恨是否必須輪回?認真活著多么重要,意外和未來不知道誰先來,我們不能左右命運的選擇,卻可以自信面對被選擇的命運。
編導賴聲川談起龐大故事和特殊表演形式的由來,全源自于生命經驗。1990年6月賴先生在羅馬展覽宮參觀畫展,注意到楊.布魯格爾的畫,畫中到處都是畫,畫中人物拿著畫,地上堆滿畫,“畫中畫”的概念讓他轉想到“故事中的故事”;
1999年9月賴先生同妻女去法國諾曼底旅行,興起住在城堡里,看見起居室上掛了一幅畫,說明寫著“某某某,法國駐意大利大使1860-1900”,心想如果他是駐中國大使,如果他在中國愛上了一位女子,如果這個女人還活著,如果我有機會訪問她,她會有什么故事;同年不久,看見轉載自《紐約時報》的文章,關于現代中越來越多無法診斷的病癥,最后走向死亡,想到家中一位堂弟就是這樣走的,心中不免感嘆。
回到臺灣,生活恢復正常,大學開始上課。賴先生的十二人創作專題第一天上課意外的來了60名學生!他想,不管演什么,演員要多。于是有了舞臺上2-3人試驗一角不同時段的表演形式,一位訴說者,一位演繹者;賴先生旅行到印度菩提迦葉,開始寫作,背景為玄奘曾形容的舍利塔,信徒不斷涌進,以順時針方向饒塔,舍利塔是神圣的物體,信徒繞塔以示尊重,心想若把觀眾當做神圣的塔,讓故事和演員環繞,是否更能將劇場還原為一個心靈的場所,于是有了“口”字型的表演舞臺,觀眾坐在中間感受故事和表演。
賴老師的話劇集結了很多優秀的演員,胡歌,許晴,金士杰,孫強,馬思純,史可,李宇春等。這位現代主義藝術家非常會選角,大膽啟用明星,讓明星從中磨煉演技,也通過他們將話劇這個表演藝術推廣到大眾。胡歌在《如夢之夢》宣傳書中的寄語寫到
什么是夢
夕陽沒入林中是夢
置身虛無是夢
日之所思入夜是夢
于我
有幸參演賴老師的作品是圓夢
在舞臺上向諸位前輩學習磨練演技是追夢
在戲劇的世界追求現實的意義是解夢
舞臺就像一張暖床
蘊育著一場又一場如夢之夢
——胡歌
用一句“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來形容我對他的喜歡太恰當。
套用胡歌在《瑯琊榜》中的臺詞來說,既然來了(蘇州),我就不能白白的回去。
2月10號下午逛了拙政園,遛了平江路。蘇州園林美景果然名不虛傳,有意境有底蘊有內涵。
翌日,去了周莊,這個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地方。
奔著張繼《楓橋夜泊》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完成了我“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夢想。
浮生若夢
若夢非夢
浮生何如
如夢之夢
圖部分拍攝于蘇州,部分源自網絡,文部分源自《創意學》第32至45頁,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年本文僅屬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