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W1H里面,最殺傷力的問題就是:WHY? ——為什么。我們活著是為什么?這個宇宙為什么存在?為什么好人沒有好報?為什么我沒有錢?我為什么喜歡那個女生?你為什么要選擇這份工作?大部分的這些為什么是沒有答案的。而今天,我有幸得到了一個“為什么”問題的答案:為什么我們要讀書?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后,就像去沃爾瑪買洗發水一樣,還附送了另一個問題的答案:該怎么讀書。
以前我讀書都是漫無目的的,別人說好就喜歡。閱讀的習慣是小時候養成的,那時候我是一個“問題兒童”,總是纏著我媽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天空為什么是藍的?”、“太陽為什么從東邊升起?”、“我為什么要去 上學?”、“我是從哪里來的?”“爸爸這么晚去哪了?”我媽媽那個時候忙著自己創業,沒時間回答我的問題。不過,我的媽媽和別人家的媽媽不一樣,我從來沒聽過一句:“哪來這么多問題?”。我人生中媽媽教我的第一個技能,也是最后一個技能,就是七歲那年,她教會了我查字典。從此以后,我媽就給我買了一堆的書,然后告訴我:媽媽不知道怎么回答你的問題,你自己看書查字典吧。
我的閱讀習慣大概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的。由于人生中的最開始的階段,我學會了靠閱讀。所以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
不知不覺中,我就讀了很都書。一開始,我讀的是科學類的書,那是還停留在“太陽為什么從東邊升起?”這樣的問題。所以從一開始,我的閱讀儲備都是一些物理、數學、天文學的知識。而因為這樣的閱讀習慣,我很快就學會了邏輯思考的方式。小學初中時候我的理科成績,都總是讓老師瞠目結舌的。他們想不明白,我明明上課不聽課,為什么題都做得對 ?那個時候的語文英語成績也基本沒問題,因為小時候養成的讀書習慣,所以拔群的記憶力應付死記硬背的東西,嗑著瓜子基本就解決了。
由于我的閱讀習慣和大部分閱讀的都是理科讀物,造就了我凡是先用邏輯與理性去分析的思維模式。到了高中的,同學們開始在瓊瑤、村上春樹、郭敬明、韓寒這些書中哭泣或大笑的時候,我的隨身讀物卻是:黑格爾、弗洛伊德、理查費曼、高斯、羅素、康德、亞當斯密……這些逼格很高,非常晦澀,而且班里閱讀推薦會上讓你沒有朋友的書。
這種閱讀的“壞”處, 在大學的時候體現出來了。小說除了推理和科幻基本沒有涉獵,大家在熱火朝天地討論金庸的世界是誰最厲害的時候,我的心里都是光子炮、黑洞和外星人。到了大學,我唯一完整讀過的小說,就是《福爾摩斯探案集》。
而現在,命運在和我開玩笑,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居然想去當一個小說家。我自己都沒有說服自己為什么要去以這個為夢想。但是,像解決我生命中的其他問題一樣,我開始了讀書。2016年,寫作理論和小說一共38本。
我的強大的理性思維一開始就消化了故事創作的理論。怎么編故事,人物和情節的構造,故事類型與人物原型理論,構建沖突的技巧。半年的時間,我就不再擔心我寫不出故事了。
直到我動筆寫,我才發現,我是多么天真。我的故事非常精彩,構思非常巧妙,很有解讀空間,情節錯綜復雜,我都被自己感動了——如果只看大綱的話。
我讀書破萬卷,下筆卻如便秘了。
聽了舒明月老師的第一課。我才第一次明白一個以前一直不明白的道理:讀書,是為了寫作。
而為了寫作,通過讀書,應該構建兩個東西:素材庫和工具箱。
現在,我要開始新的閱讀征程了。素材庫,我不缺,就差整理和體系化,變得便于索引。畢竟讀了那么多哲學、科學、心理學,這些都是積累,缺的就是一些詩詞、文學積累,也就是美文積累。
最缺的,就是工具箱的部分,也就是筆法。這個,我是一片空白,白的讓我發慌。幸虧舒明月老師指了一條明路,我現在知道了現在應該讀什么名家的作品,而且開始練習怎么解讀。
而且,舒老師給我帶來最大的好消息是要掌握這些工具需要讀的并不需要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