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東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過得真是充實。一天陪兒子上課,剩下的兩天是自己去上課。辛苦是難免的,但是非常值得,而且過得非常快樂。
兩天的時間,參加的是什么課程呢?就是由STA組織的《職業培訓師成長之路工作坊》。這兩天的培訓就值回會費了。
一共安排了四個專項:PPT技巧、職業培訓師銷售突破、課堂引導工具和課堂呈現技巧。這四個專項,也是有著相互之間的聯系的??吹胶竺妫蜁靼琢恕?/p>
4月30日上午,包翔老師第一個出場。
首先闡述的一個觀點——對于講師來說,更適合的是演講型PPT。如何提升演講型PPT的逼格?
有四個原則:
文字少而精 / 字體大而雅 / 圖片美而清 / 排版簡而明
包老師通過對喬布斯風格、比爾蓋茨風格和Metro風格的講解,詮釋了這四大原則。也分享了很多模版,高清素材,和優質的網站資源。這里面,我認為比較難做到的是“文字少而精”和“排版簡而明”。
文字如何做到少而精?就要是不斷地精煉。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痛苦,也可能需要靈感。如果能提煉出觸動到自己,讓自己有所啟發的東西,形成“金句”,也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排版,可以簡單地做到模仿。但是,真的做到有美感,還是很不容易的??赡芤仓挥凶鰝€有心人,留意那些給自己帶來美感的PPT、廣告、畫作等等等等。
總之,這是一條不斷精進的路。唯有多積累,多體會。
下午開始就是張嵐老師的銷售突破。
以欣賞式探詢為主,結合天盤等工具。
傳統的問題解決模式是:感受不足,找到問題所在--〉分析成因--〉分析可能解決方案--〉開展行動計劃。這種模式默認以前是沒問題的,是健康的,現在出了問題等待解決。本質來說是一種面向過去的思維。
欣賞式探詢的模式是:肯定、重視現在就是最好的--〉展望未來是可能的--〉對話,未來應該是會是什么樣--〉創新,如何做才能實現未來。這不同于傳統模式,它是一種具有積極心態的,面向未來的思維。
欣賞式探詢的框架是4D,即Discovery,Dream,Design,Destiny。
Discovery探索發現,以生命之河這個工具開始,提煉出自己的天賦和信念。這是對自己過去的肯定,建立信心,讓自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最好的。這也是能在后續環節中“打開自己”的基礎。
Dream夢想構筑,給3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描繪3年后的職業狀態。這是一個突破思維邊界的工具。暫時忘掉現在的煩惱和各種壓力。尋找到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這會帶來絕大的能量和動力。這一步看上去會像是異想天開。第一個被問到可能就是:想得挺好,但是我沒關系、沒背景、沒資源,怎么可能實現。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在解決這一問題。
Design自我實現。人生如果沒有設計,那就只能隨波逐流。必然會沒有掌控力,漂到哪兒算哪。有Dream的方向,還得建造一艘或大或小的船,才可能會有機會抗擊風浪,抵達目的地。這就需要設計。
造船是需要各種資源的,包括信息。根據內部和外部的情況進行,這個工具就是SWOT分析。同時,進行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分析。這里最有收獲的是,來自不同行業的伙伴們,視角不一樣,帶來了更多地不同,非常有價值。有了更多的資源,實現Dream的信心就更大。接下來就是要設計,該如何走眼前的路。
先定一個小目標,2018年的銷售目標。為了突破這個目標,可以做什么呢?天盤是個很不錯的工具。順時針方向,不斷寫出能想到的。這個過程不追求邏輯性,想到什么就寫出來,重點在激發。盡量窮盡后,再整理出三個可行的方案,這里就需要用到邏輯思考。很小的一個工具,也透露著一個基本的原則:一次只做一件事。
Destiny把我命運。沒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上面都是白談。有效的行動計劃的標準是:目標清晰、進度明確、操作性強。要符合這些要求,就應該包含五大要素:
行動 - 做什么?
目標 - SMART原則
檢查點 - 如何證明已完成
負責人 - 一個和尚原則
完成時間 - 明確而不含糊
這些要素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檢查點”,尤其是對自由講師。沒有明確的檢查點,就很可能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最終可能導致行動只停留在計劃上。自己監督自己,是個極需要自律的事。那就找個死黨吧,讓他毫不留情地鞭撻自己。當然,死黨的作用也不僅此而已。
張老師,最后以“深度會談”結束了這部分。四個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的感受如何?--〉有哪些收獲?--〉有哪些新的決定?
這四個問題是從左腦到右腦,然后回到左腦,再到右腦的過程。這樣的思維方式是立體的,而且,每個問題必須3點回答,不能多也不能少。這些都會聚焦到對自己最有意義的部分。
晚上是顧宇老師關于故事的力量的分享。
我沒在現場,早早回去休息了,因為那幾天連軸轉欠了不少覺。是在第二天早上回聽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親身經歷的,對自己有重要的故事,即使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能打動別人。而且會帶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好處。首先,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小了。顧老師之前給我感覺最多的就是,一個時刻保持形象的腕兒。聽了這個故事,也了解了他的平凡的一面,人物形象就不再只有常常見到的一面,頓時豐富起來。更加看到他的真性情的一面,也能稍微理解他做很多事的初衷。我在授課中,也會穿插一點與主題有關的自己的故事。每當我講了這些故事后,與學員間的信任感就很容易建立起來。自己也容易卸下來不知道什么傳上去的鎧甲。故事是有力量的。
第二天早上,一教室,就發現整個場域是一樣的。原來是吳智才老師早早地就來布置場地了。
吳老師是促動技術領域的大牛,但卻非常低調,給人非常親和的感覺。
整個分享是聚焦在“團隊共創”上。這個工具我是曾經體驗過一次的,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凝聚團隊智慧的方法。作為培訓師,需要時內容專家和過程專家。讓內容能夠依托過程,更好地被展現出來,更容易被學員理解和掌握。
團隊共創有四大目的:求同存異、擴大共識、縮小差距、共創共贏。以及,五個步驟:聚焦問題、頭腦風暴、分類排列、提取中心詞、圖形化賦予意義。
首先還是從問題出發,從問對一個問題開始。一個好問題應該是聚焦的。要得到那個“好問題”,會需要團隊成員的輸入,問題的owner要不斷澄清,修該問題的描述。最終,問題應該是能包含:現狀是什么樣、要做到什么程度,準備花多少時間。這一步是基礎,否則就是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漲潮,就什么都不剩下了。聚焦問題有三種方法:分解式、澄清式、未來式。
接下來的頭腦風暴由3輪組成。第一輪是個人自己想到什么,就寫下來;第二輪是小組內部先輪流讀出自己寫的,然后快速寫下來又想到的;第三輪是整個團隊的。當然也可以融入其他更具有競爭性的方法,窮盡所有成員的想法。決定成員參與度的三個主要因素是:主題、氛圍、流程。
然后讓每個小組都選出組員共同認為最有價值的六個想法。由團隊成員共同決定如何分類,同一類別的擺放在一起。這時,每個類別用的是“星星”、“月亮”、“輪船”等等圖案代表,而不是給其一個關鍵詞。只是去聚焦分類。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法則又出現了。
分類完成后就可以把每個類別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這時的關鍵詞會更精確,更適合要解決的這個具體問題。如果在分類時就用關鍵詞,可能難免偏頗或去了不合適的方向。
最后就是把關鍵詞賦予意義,包括:核心、目標/方向、方法、工具、支持/保障。不同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理解。只要適合自己,能解決問題就好。
到這里,只是找到了方向。還沒有到具體的行動方案。有待用其他的工具,進一步細化。話說,也沒有什么工具是萬能的。
下午是周力之老師,人稱“荔枝哥”,其實他更應被稱為“勵志哥”。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我常常面臨的問題就是:雖有干貨,但是不配飲料,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這部分對我來說,真是太及時了,太值了。
每個課程都有它的的觀點或者核心要點。如何讓學員更容易接受它呢?那就是故事??吹搅藛??故事又來了。好故事應該是生動的,有畫面感的。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要做到“三真”,即:真誠、真實、真情實感。有細節,情節起伏,從正敘變成倒敘、補敘或者插敘等,這樣容易設置出懸念。注意節奏、強調和重復,設置笑點、high點或淚點。“平淡地”講一個“精彩的”故事。
故事不能白講,要從中提煉出觀點。比較好的方式是引發學員思考和參與回答。但設置時,最好能讓一部分人答錯,一部分人答對。這樣,故事、橋段、點題、觀點搭配到一起,能明顯提升授課的效果。再配上干貨,就不那么難以下咽了。
總的來說,生動授課應該有這六大要素:結構張力、細節呈現、人物對白、語言感染、觀點提煉、肢體語言。
做到這些并不容易。還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儲備:
實務導向,干濕搭配
整體把握,細節靈活
結構清晰,富有邏輯
幽默優雅,迭代創新
比如,聲音應該是有力量的,有種擲出去的感覺,不能軟綿綿的。當然也不能過頭。比較好的狀態時“舉重若輕”,“外松內緊”。段子和幽默,都是一本正經的設計出來的,并且作為點綴即可。
接下來還對三種類型的課程的講授要點進行了講解。三種類型分別是:理論知識型、技巧技能型、觀點態度型。
最后,除了課品和人品,培訓師還應該做好4種角色:
編:原創、新穎、亮點、新意
導:多視角、多語言風格
演:厚積薄發、設計、反復練習,看不出演的痕跡
銷:內容迭代、案例迭代、授課方式迭代、授課平臺迭代
即便是自由講師,也不可能一個在戰斗。需要擴展和鞏固合作伙伴。包括,不同領域、行業的培訓機構,不同地區的培訓機構,講師經濟,公益課程組織。各有側重點,也會不同的收獲。
兩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只是個開始,需要更多的實踐,才能真正掌握。那就開始吧。況且,還有這么多的伙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