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禪子(宋超)
2017.1.7 | 日修總結記錄
昨晚與光伯見面,聊了三個小時依然意猶未盡。作為滿天星公益的創始人,光伯踏實、出色的領導能力和格局,五年來已經把滿天星打造成中國兒童閱讀公益領域的引領者。每次與他相談,都受益匪淺。
1. 人、錢、戰略:CEO無論如何還是要專注這三件事
作為創始人,不同的CEO有些不同的天賦。有的因為具備超強的銷售談判能力,有的熱愛打造產品,有的特別能團結一批人。但是組織發展成型之后,作為一個組織的負責人,他必須懂得授權,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找人、找錢、定戰略這三件最重要的事情上。即便其中有些他不擅長,也要逼著自己學起來。
知難行易,光伯在這方面比我做得好,要好好努力。
2. 公益和商業本質上區別不大,只是買單者不同。
北辰青年從公益走到公益與商業結合的「社會企業」,一路見證了大眾對于公益認知的種種解讀。有人覺得公益就是轉移社會財富,有人覺得公益就是做好事行善,還有人覺得那些做公益的都是動機不純。
光伯一直以公益模式推動滿天星運轉,滿天星有著完善的理事會監事會機制。然而最核心的,是當你在和光伯討論之時,聊到產品本身、模式的可持續性、用戶分析、人才培養,你不會感覺到這是一個傳統視角里的公益組織。
光伯做滿天星時候的專業度、對模式和產品的要求,讓人刮目相看,根本沒有因為所謂「我們只是個公益組織」而打半點折扣。
建立一個組織是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或需求,公益和商業本質上都是為了這個使命而生,唯一不同的只是買單者不同而已。在本質上這兩類組織沒有區別。
而現實中,人們會對二者做出很明確的區分。這種區分的結果常常有這兩個:
商業中有人說我又不是做公益,于是不管社會責任和真正社會問題解決,肆意賺錢,能撈一把是一把,往往很快死掉。
公益中有人說我又不是商業機構,于是不用商業模式中的產品、可持續、成本收益測算要求自己,公益淪為自我感動和陶醉,效率極低,浪費社會資源。
表象的組織方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究竟在做什么。
見過一些做公益的人,組織運轉得渾渾噩噩,也不思進取。說起產品優化、用戶需求分析、成本測算,他就跟你說:「哎呀我們只是做公益而已,跟做商業公司不一樣」。
他們手里有時候拿著政府基金會百萬千萬的捐贈,就那樣拍腦袋胡亂花掉了。
這時候,那句「我做公益而已」只是你的托辭。
說句不敬的話:你要么是懶惰,要么是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