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君子遠庖不遠廚
自打孟子對齊宣王說了那句著名的“君子遠庖廚”以后,庖廚之事在中國式家庭中的位置,就頗有些復雜。這五個大字,像尚方寶劍一般,維護著古往今來男人的顏面。
然而時代是不斷變化和發展著的。大概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近庖廚”的男人就越來越多了。初期還有些扭捏,往往被貼上“妻管嚴”的標簽,所以有諺云:“街頭一大怪,男人拖筐去買菜”,到了后來竟逐漸發展成一種風尚。男人脫掉西裝系上圍裙再一本正經的燒上幾個拿手菜,常常被認為是馳騁天下之余另一種別樣的帥。
君子遠庖廚,然則庖廚之內無君子乎?
如此說來,如果寫作“君子遠庖不遠廚”,那么在這個時代得到的掌聲和認同感無疑會更多一些,盡管孟圣人這句話原本與買菜燒飯并沒有半毛錢關系。
但是,“不遠廚”這件事似乎只限于買菜燒飯,并不包括洗碗。為此,我專門百度了一下,男人下廚房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是肯洗碗的,倒真的不多見。不洗就不洗吧,偏偏有些人還喪心病狂地編造出什么“男人洗碗,傾家蕩產”的言論,底線之低讓人嘆為觀止。
02 ? 洗碗這件事兒
在我們家,沒有特殊情況,都是由我來負責洗碗。
不過,坦白的說,這個習慣,也是從長大成人以后才開始形成的。
肥貓家親戚很多,逢年過節總喜歡聚在一起熱鬧熱鬧,現在通常是會到縣城的飯店里解決,但以前都是在老家自己做,氣氛雖然更好一些,但是負擔也更重——做飯倒還好,主要是洗碗。因為父母年紀偏大,而妹妹又太小,在多次目睹了母親的勞累之后,我開始搶著替母親洗碗。
剛開始母親也有些奇怪,覺得這好像不應該是男人或者兒子做的事兒,但我的主動和堅持打消了她的顧慮,再加上每次我都會搶在她前面奔向那些盤盤碟碟,慢慢地,她習慣了,我也習慣了。
幾年前,母親意外離世,雖有子欲養而親不待之痛,但每每想到洗碗這件事,心中的內疚情緒,就會稍稍有所緩解。母恩無以為報,但是至少,在那些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我曾經幫她洗過碗,這也是我能給予她的,獨一無二的溫暖。
也許是洗碗這件事拉近了我與廚房的距離,所以結婚以后,我和妻子從未因“庖廚”之事拌過嘴(其!它!方!面!別!問!)。她在廚房有足夠的自主權,愿意展示廚藝就系上圍裙燒菜,如果需要,我就在旁邊打下手,不需要就在飯后默默地去洗碗。當然,她要是不愿意下廚也沒關系,圍著廚房轉了多年,我的業務領域也早就從洗碗延伸到了做飯——廚藝也還不錯。
常言道,熟能生巧,日久生情。任何事做久了,都會有些小小的感觸,洗碗這事兒也不例外。廚房里面,你專心地把污垢清理干凈,把狼藉歸為整齊,很有幾分怡然自得。廚房外面,老人閑談,母女聊天,自也是一番溫馨的畫面。
有時候,女兒也會跑過來爭著替我洗碗,雖然我總是盡量不讓她做,但心中還是會感受到別樣的溫暖。
這種暖,當年母親心里也流淌過吧。
03 ? 愛洗碗的男人
有時和身邊人聊起庖廚之事,絕大多數人提到做飯都會眉飛色舞興致盎然,但通常也會說上一句話,飯可以做,但碗盡量不洗。
聯系到“君子遠庖不遠廚”,不妨再接半句,“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想,這倒不一定是因為所謂的“男人洗碗傾家蕩產”魔咒,主要原因在于:與烹調這件事相比,洗碗的確是一件太廉價,太沒有技術含量,也太沒有成就感的事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酒店里大廚的工資一定比洗碗工高多了,這反映了社會的普遍認知和價值取向,所以不愛洗碗,從道理上真的無可厚非。
唯一的區別在于,奔波于社會之中,以道理和價值為準則;然而回歸家庭,卻要服從于倫理和感情。
因為,那些碗筷,終究要有人去洗。就好像家庭生活中,還有無數看起來低級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也終究都需要有人去做。誰來做,怎么做,不僅僅涉及分工,更關乎每個人對于家庭的責任。
常說大丈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那么,“一碗不洗,何以安家?”
即使家政服務非常發達,可以請人代勞一切,但親人之間那份藉由勞動所傳遞的情感,無人可及,也無人能替。
所以,我即使沒錢沒顏,但是不妨礙我用心帶給你溫暖。哪怕,只是不讓你洗碗。
不是因為我愛洗碗,而是因為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