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收到學校二十周年校慶紀念冊,時間過得真快,實驗中學辦學二十年了,我也隨之度過了二十個教學春秋。
中午12:00,學校召開初一優秀生輔導會議,新一屆初一開始數學和科學的集中培優;短會之后的12:25分,是自己班級的午自修,抓緊利用,補充了上午課堂中來不及講完的《過河造橋最值問題》;1:20分回到家午休,可是不能入睡,可能是因為下午還有事;2:00出發,開車35分鐘到莼湖中學,應約為初三數學優秀生講課《數學解題,路在何方》;4:35分結束回家,晚飯后,明天的新課需要備課。
忙碌的一天,有點累,但充實,二十年,就這么過來了,在實驗中學,我還在教書。
一周之前的某個晚上,在微信中看到奉化FM994的節目預告,第二天下午有關于李宗盛的音樂專題,馬上想到了他的《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只是第二天上班后,忙碌于上課、作業,忘了收聽,直到下午有事外出,上車習慣性地打開FM994,聽到了熟悉的旋律,一曲張信哲的《愛如潮水》,撥動了中年男人的心。
從廣義上來說,喜歡閱讀、音樂,因為教書,好像也開始喜歡數學,喜歡與學生相處,到了人生中途,感覺自己適合教書。感性的時候,幾乎會說出這些都是愛,可是理性一想,其實是追求一種真、善、美的境界。
記得學校剛創辦的1995年,一個人住在學校的寢室,晚上10:00左右備課結束時,望著周邊荒涼的田地,孤獨之感油然而生,但總在想,既然教書了,那就認真點。二十年來,教的班級有所謂的雙語班、重點班,到現在的平行班。學生在變,我的想法也在變,過去的想法已不必再提,成績和汗水,榮譽和傷病都隨風而去。
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在寧靜的校園中,安靜地教書,一個班級,45個學生,每一個同學都值得你為之而盡心,因為每一位孩子都是父母的期待。社會、學校可以功利,看重點中學的升學人數,但作為老師,直接面對每一個家庭,還是要善待每一位學生,人在做,天在看。
如何讓平行班中的每一位同學被你吸引是頭等要事,靠嚴厲的鎮住只能一時,靠大容量的知識填塞也只能讓學生疲憊。充實自己、修養自己,你若盛開,清風徐來,學生都會明了。人到中年的我發現,理論的欠缺和人文底蘊的不足是最需要彌補的,于是,《百年孤獨》、《瓦爾登湖》、《平凡的世界》、《中國哲學史》、《教育心理學》、《數學與人類文明》等就成了我的寒假閱讀書單,有些重讀,有些則只看了幾章。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