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迢迢返鄉(xiāng),我竟沒留宿一晚,就這么匆匆而來,又匆忙而去。連自己都疑問,我為什么不能停歇一下腳步?
家鄉(xiāng)的概念可大可小。在省城,會與不熟的朋友介紹說,我是某縣人。到了外省,朋友問是哪兒人,一定會回答是某省,如朋友熱心,可能會追問具體是哪個縣。到了國外,別人首先會問你哪國人……
我認為,真正的家鄉(xiāng)應以縣來界定,這是政治傳統(tǒng)帶來文化上的使然。秦王朝一統(tǒng)天下后,郡縣制一直被延續(xù)、發(fā)展和完善,縣城成為一個區(qū)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農業(yè)社會經濟不發(fā)達,百姓幾乎沒有流動性,很多人終老一生,可能也就去過縣城。人們一旦離開生于斯,長于斯之地,鄉(xiāng)土觀念便自然而然地生長了出來。
在我個人記憶中,縣城有本地最高學府––一中,唯一的書城––新華書店,森嚴的政府大院,還有通往更遠地方的長途汽車站。這些記憶,構成一幅許多離家孩子與家鄉(xiāng)愈行愈遠的最初圖譜。
縣城規(guī)模擴大了許多,一片片新的住宅樓盤遍布其間。有些區(qū)域還矗立著二、三十層的高樓,恍若都市。農家子弟在縣城安家成為一股潮流,他們?yōu)榭h城繁榮貢獻了力量。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村莊的破敗,不過這與他們又有什么關系呢?能走出村子是各自的出息。
很奇怪!我們縣的“父母官”許多年來都是外鄉(xiāng)人,這似乎已經成為傳統(tǒng)。這與封建時代一樣呢。古代讀書人考取功名,入仕為官第一任往往就是某縣縣令。
偶爾了解家鄉(xiāng)歷史,我發(fā)現(xiàn)了記載歷朝有功于家鄉(xiāng)的縣官名錄的文章,這些縣官無一例外都是外鄉(xiāng)人。縣志上甚至說,以往在縣城某處,有供奉這些縣官的祠堂和牌坊,百姓還會去祭拜。
大巴車駛離縣城,要經過位于城東的新一中。新一中旁是一條臭水溝,流著黑乎乎的水。我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又要流到什么地方。
在一篇描寫家鄉(xiāng)縣城風景的文章中,這條溝被紀錄過。作者深情地回憶,那時的縣城是“曾經半城秀水”。這條河遠遠地繞城而去,城內某支秀水,源自這條河,又匯于這條河……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土生土長的本縣人,還是已退休的本縣正縣級官員,只是沒有干過一把手。
新一中旁邊的臭水溝再往東,是一家大型化工企業(yè)。它是縣城工業(yè)的命脈,更是近幾屆政府招商的重大成果。
政府特意在水溝兩邊植滿樹木,如今已是枝繁葉茂。東風起,枝葉沙沙作響,好似一道風景。只是,化工廠飄來的味道,大煞了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