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教育學家調查研究了2000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得到了一個結論:
孩子其實天生就是具有好奇心和渴望得到知識的。
那么,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機會,但是卻不認真學習呢?
這個要從心理學上的成就動機說起。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特金森把人的成就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避免失敗的,一種是追求成功的。
這兩個看起來好像區別不大,但是其實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就拿大人來說,如果一個是避免失敗的。那么他可能會很努力的工作,勤勤懇懇,但是會害怕不安定、害怕失敗。驅動他努力工作的不是對成功的渴望,而是焦慮和不安全感。
他們不會欣賞自己的成長。他們的工作就像是一頭被生活鞭打著前進的牛,努力工作,但是很難獲得幸福感。
而如果是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他們會不斷去做有挑戰性的事,驅動他們前進的是對成功的渴望,對自己成長的渴望。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給一些孩子三道題目,其中一道題目非常簡單,一道非常難,還有一道中等難度,結果發現,成就動機低的孩子要么會選擇非常簡單的,要么選擇非常難的;而成就動機高的則會選擇中等難度的。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避免失敗的孩子,他們害怕自己會得到不好的情緒,害怕別人嘲笑自己。所以他們選擇了肯定能做出來的題目,或者是非常難的題目(因為這種題即使做不出來也沒人會笑話自己)。
而追求成功的孩子,會選擇中等難度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自己能夠得到成長,并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是喜歡做很多簡單題,還是喜歡挑戰比較難的題目。做作業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還是為了提高自己。
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對孩子當前的學習影響很大,乃至,對孩子長大之后的人生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我有個親戚的孩子,他每次都不交作業,但是最后發現,他的作業其實在事后都做好了。后來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科目太多了,作業太多了,我來不及做,但是不想抄同學的應付老師,當我空下來之后,我都會補上的。
你看,這個孩子就是一個追求成功的孩子,他追求的是真正學好這門課。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盡量讓孩子養成追求成功,而不是避免失敗的成就動機呢?
1
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害怕失敗更能夠激勵孩子上進,所以常常會這么對孩子說:
“如果你不好好學,以后就要在工地搬磚了”
“這次考得好,你就驕傲了,下次你還能保證考得好嗎”
“學的好的學生,一旦松懈一下,下次考試的名次馬上就會掉下去的”
這些都是恐嚇式的教育,是反面教育,長期處于這種教育環境中,孩子只是因為害怕“去工地搬磚”而學習。沒有追求成功的概念,只有避免失敗的意識。
更好的方法是正面教育,比如這么說:
你看,**考上了清華,你也要加油
如果你考了好成績,就給你買想要的玩具
讓孩子養成對成功的渴望。
2
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這個目標要高出孩子當前的能力,但是經過努力是能夠達到的。
最重要的是,這個目標,當孩子制定之后,我們要鼓勵他說出來,告訴我們。如果愿意的話,能告訴同學是最好的。因為追求成功的人會相信自己,把自己的目標說出來。而害怕失敗的人,因為害怕達不到目標被別人嘲笑,而不敢說出來。如果什么都不做是不會有人嘲笑的,但是說出了目標卻沒有達到就會讓他們感覺難受。
還有的人在心里制定了目標,但是不對任何人說。這種情況,其實是自己給了自己一個暗示:我不一定能完成,為了不讓別人笑話,還是先不說吧。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3
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做一些比較難,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事。
比如通過一年的學習,要通過鋼琴三級等等。如果通過了,就給孩子一些獎勵。
通過這樣的練習,既學到了具體的技能,又培養了追求成功的成就動機。
如果已經養成避免失敗的習慣的孩子,也可以通過上面的幾種方法,讓他重新相信自己,轉變成追求成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