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寶說,
我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錢,如果兩樣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很多很多的愛和很多很多的錢,二選一,你選擇哪個?
有一天,腦袋里突然冒出這樣的想法,然后想了很久。
單看字眼,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很多很多的錢。
有錢多好,可以買喜歡的衣服,可口的美食,可以去讀書去充電,可以行千里路見萬般景。
閱盡繁華過盡千帆,回歸平淡。可以多關心父母孝敬父母,畢竟常回家看看除了情感上的需要,也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撐。
生活,是有溫度的煙火氣息的混雜,需要五谷雜糧的補給,需要情感上的噓寒問暖,需要思想上的步調一致。
曲高和寡太孤獨,俗世肉體凡胎即使領悟了,也是行將就木,垂垂老矣。
對,我就要很多很多的愛!
是因為缺愛嗎?想了很久很久,答案是。
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深深得烙刻在每個人的身上,心上,言談舉止品行上,甚至下一代的教育上。
沒有百分百完美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些印記留在心底沉淀或醞釀,有的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有的隨著時間愈發沉重。
最近聽了一段時間的傅雷家書,覺得這樣的家庭教育甚是親切,深刻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外出游學的孩子放不下的寸寸柔腸,寫不完的諄諄教誨。
那是中國的50s年代,傅雷寫信稱呼兒子為“聰,我親愛的孩子”,即使放到現在的國內家庭,這樣的稱呼也是不多見。
更重要的是,傅雷對兒子的理解與呵護,督促兒子比賽前練琴適度即可,每日超過十小時的練習時間依然足夠,距離比賽的時間很近了,該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基本已定,現在要保持的是心態的平和,以保證穩定的發揮。
這點倒是和現在的父母很相似,管你是翻譯大家、專業巨擘,亦或蕓蕓眾生,都是同樣的一顆可憐天下父母心。
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工作,不能一直陪伴身邊。
童年總是缺少很多那個年紀該有的寵愛,不惹事不胡鬧,乖乖上下學乖乖做作業,可鬧騰與撒嬌才是孩子的天性。
一直固執得認為,性格里的那一份孤僻和冷漠,多少都有原生家庭留下的印記。
以至長大了獨立了,總是想尋找一個可以給很多很多愛的人,給他溫暖,給自己溫暖。
可以經濟獨立,可以人格獨立,可以一個人吃飯睡覺觀影游戲,可以外出旅行十天半個月,可以連續工作熬夜好幾宿,但還是希望回家時有一盞燈亮為我開著,可以在疲倦的時候投入一個溫暖的懷抱。
如果有,生活的辛苦都會帶著可愛的溫度。
尋尋覓覓,走走停停。如果可以共白首的是你,晚一些又怕什么。
喜寶雖說的經典,我卻想再補上幾句,
如果,如果連健康也沒有,那就至少有很好很好的心態去生活。
如果樂觀向上的心態都沒有,那就默默忍受生活的不幸或者享受生活的平淡,爛在塵埃里或者活在怡然自得里。
等到有一天,覺悟到不想再忍受時要么爆發要么毀滅。
希望,最后的最后,不是一場鏡花水月。
希望,我們都能有很多很多的愛;希望,我們都能有很多很多的錢;希望,我們都能擁有健康。
希望,他會是你的濾鏡。
正如,濾鏡是照片的潤色;相機是風景的潤色;
風景是旅行的潤色,旅行是生活的潤色;
而你,是我的的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