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
做點什么。
大多數善良的青年,沒想要憤世嫉俗,不愿意麻木不仁。但他們始終迷茫,怎樣過好這漫長又短暫的一生。
二十歲的時候,亞里士多德正師從柏拉圖學習哲學,在雅典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特蕾莎進入愛爾蘭羅雷拓托修會,并在都柏林和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曾國藩準備并將于第二年考取秀才,并就讀岳麓書院,隨之而來的三年落第和再之后的十年七遷想必都是他未曾料到的;齊白石在做木工之余,以殘本《芥子園》為師,畫花畫鳥畫人物,當然他的畫還很不值錢;楊瀾正在北外英語系當一名普通而快樂的大學生,不知道在她30歲經歷了放棄《正大綜藝》,完成哥大學業,推出《楊瀾工作室》這一系列起伏之后,怎樣看待那段青澀時光。
這是“別人家孩子”的二十歲,好像也很簡單,讀讀書,練練藝,也不知道人生到底咋個樣。
所以沒關系,就這樣過吧,別太浪就行。
但是很多青年人,卻提前疲憊。夢想太渺茫,不如酒斷腸。一起打游戲,一起涮臘腸。夢想太渺茫,哪比工資條。一日又一日,現錢才逍遙。
每天都將夢想推進一點點,到底有多難?讓我們姑且拋開靠暢想和假設帶來的“自我滿足感”,也拋開累心又無意義的世俗考量,正視與考量一下自己切實的付出。
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興奮點,但是我們總是選擇放棄,傾向于更安逸和牢靠的出路。或許你瀏覽的澎湃新聞,換成了淘寶直播;或許你拿過的水粉彩筆,換成了報表賬單;或許你的籃球已經蒙灰,偶爾在你跟父母大聲爭吵過后挨踹一腳飄起揚塵。
現實是切實可感的,但生而為人總要有所保留,總要有所期待。永遠不因為希望渺茫就虛度光陰,永遠不覺得想得太美就毫無所依。
還有人說,我沒有虛度時間,我有空就會看書,但我比別人也不過多了幾分糾結。
我們有“世界讀書日”,在那一天,各大媒體會鼓勵大家博覽群書,自我實現。卻很少有人提出過“輸出”的重要性。閱讀,是為了感悟;無論是以什么形式,從日記、手賬、涂鴉、吟唱,到工作學習生活實踐,我們需要借助這些,來捋捋來時的路。
不要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然后將日子消融在各色博人眼球的刷屏新聞或快餐一樣的朋友圈文化中。不要總是滿足在讀書的數量上,覺得“看過”就會讓自己與眾不同。時間荒廢了會讓伶俐之人變笨,書遍覽而不實踐,會讓人發空。讀書練藝,缺一不可。
人生之路曲徑通幽,或許追尋的本質即無意義。生活和劇本顯得很不同,但是戲劇有戲劇的華麗,生活有生活的妙處。在戲劇中生活的妙處總是難免過度粉飾,在生活中執迷于戲劇式的華麗就會失望。
年輕不怕,但終有老去的一天。我們終其一生在試著了解自己,以各種形式解讀,以各種方法摹刻,或許最終,“因為年輕所以一切皆有可能”的我們,還是發現,人生沒有那么好,但也沒有那么差。
做點什么
實際的
不時務的。
來自一位因為沒有假期所以忘記今天要過節的五四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