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經常感覺自己的工作好像是在打雜呢?
為什么我們每天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卻感覺產出甚少呢?
為什么我們經常在沒有看到回報的時候就輕易放棄了呢?
黃有璨的《運營之光》告訴我:一切所謂的“牛”,最終都要回歸到個人的“意識”和“信仰”上。
不想在職場上打雜,我們需要以下兩種意識:
1、“目標導向意識”
所有工作都有明確的方向,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明白,這也是初級選手和高級選手的區別:初級選手只會被動做事情,或者是在方向不明的情況下純靠拍腦袋去行動,但中高級選手們,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標和更容易有所產出的地方,才會開始投入執行。
運營工作中的很大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如何通過不斷思考、判斷和執行,找到投入產出比較優的路徑和方法,來達成你想要的結果。
回想今天你的學習和工作,我們都否都帶著明確的目標導向呢?
2、“效率意識”
在這種觀念下,我們會認為所有的時間和工作都是成本。一個優秀的運營會將“效率”貫穿始終,不斷問以下這些問題來檢視和警醒自己:
(1)我過去一周都做了什么?
(2)哪些事情是有產出的?
(3)哪些產出效率高,值得再繼續投入時間?
(4)哪些耗費時間的產出可以忽略?
做運營,有兩種邏輯,我們可以選擇“回報后置”式
有一種邏輯是,只有你先給我付了錢,我才會給你提供對應的服務或產品。這種邏輯,為了一個我想要的結果,可以忽略過程中的用戶感受和體驗。
與此同時,還有一種邏輯叫“回報后置”式的邏輯:當你創造的價值足夠多的時候,用戶一定會愿意給予你無條件的認可和回報,且這種回報,有時甚至會超出你的預期。這種邏輯,強調專注于給用戶創造價值,而回報后置。
眾籌、打賞等在內的很多近一兩年開始從互聯網衍生并普及開來了的模式,背后的核心邏輯,都是這種“回報后置”式。
其實這種邏輯也是傳統與互聯網思維的區別:傳統運營講轉化,需要以交易達成為中心。而互聯網運營講用戶,需要以用戶價值為中心。
這讓我想起我們小組正在運營的“個人號”,抱著試水的一個態度,我們甚至沒有向公司申請任何運營費用,初衷很簡單,提高公眾號文章的閱讀量,而在運營的過程中,我經常有想放棄的想法,這個號很多“好友”都是“打廣告”的,對公眾號的貢獻也是“蜻蜓點水”。現在想想,如果自己真能先把潛在回報先丟到一邊,而投入進去組織搭建起一個既有價值又有樂趣的環境,真正為“好友們”去創造出來一些令他們驚喜的價值,真正把他們當做身邊真實的朋友來對待,那么這個“個人號”終會為我們的公眾號贏得更多的回報。
“回報后置”式,在運營中,有些事創造用戶價值,但不一定一眼看得到回報。其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這也和《精進》中所說的“高收益值,長半衰期”的觀點相同,有些事情做了不一定會立刻創造出效益,比如寫書法,但只要長久堅持下去,必定會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