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與我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關。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同事,與周圍人的關系怎么樣決定了你的幸福指數。心理學老師武志紅說:人最重要的就是連接。也就是關系。發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這上面認知都比較低,尤其在親密關系上,比如對待好朋友、男朋友、老公或孩子方面。
你越想要改變一個人,讓他按照你所謂的正確的理念去做,就越會變成說教,結果適得其反,他不會變成你期望的樣子,所以不要隨便去直接讓一個人去改這個改那個,這樣會讓關系更不好。
比如,一個哥們兒愛抽煙,其實他身體比較瘦,肺也不太好,醫生讓他戒,所有人都讓他戒,他說自己也想戒掉,但就是戒不掉,為此還去買了一本叫《這本書能教你戒煙》的書看,剛開始有點效果,可后面還是繼續抽著。于是我覺得他有這個意愿,那就幫助他一下吧,因為無法自控就需要外力輔助,經常監督他,各種方法都為他想盡了,比如讓他去參觀肺癌病房,每天少抽一點點,吃口香糖,寫戒煙札記,向所有人立flag戒煙,了解煙的各種成分危害等。
剛開始他還能禮貌性地說好,試著去戒,然后解釋他的抽煙情況,比如打游戲、想事情和心煩的時候,不自覺就想抽。可是后來時間一長漸漸就不搭理我了,還說我為他想的那些辦法,說的那些道理,那本書里都有,也就是說“雖然我懂得很多道理,可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還說,“讓你說得我又想來一根了” ,最后直接反抗,干脆說“就是不想戒,目前還不想戒”!
看來我說的那些自以為對他好的,根本沒用,反而讓他覺得壓力大,心煩了。
應用心理學老師陳海賢說:很多你想改變的應對方式,比如:吸煙、亂吃東西、拖延,就是為了應對焦慮和壓力而產生的。內疚和自責增加了你的焦慮和壓力,那你會用什么辦法處理它們呢?當然還是吸煙、亂吃東西、拖延這些老方法了。所以,越是自責,你就越容易放縱自己。這就陷入 “放縱——自責——更嚴重地放縱” 的惡性循環。
于是我們的關系反而不好了,以前遇到什么事都會告訴我,現在很多都不愿意和我說了。這在夫妻關系中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妻子老想讓老公按照她自認為正確的理念去改,而老公老也做不到,即便知道這些道理,依然是老樣子。
那該怎么做呢?
改變習慣是需要過程的,需要了解這其中的心理過程。心理學老師陳海賢在他的專欄里寫了四五節課,總結起來就是:
1.行為是如何被維持的,改變的困難在哪里。改變很難發生,是因為:
舊有的行為有它的好處,像是抽煙可以緩解壓力和焦慮,思考的時候喜歡抽,遇到煩心事的時候喜歡抽,或者抽煙會自我感覺良好,似乎很man很酷;
心理舒適區讓我們用熟悉的應對方式去處理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有阻礙改變的心理免疫系統。
2.引發改變的一些方法,包括:
檢驗行為背后的規則;
積累一些小成功:一點點改變,慢慢養成習慣的腦回路;
為自己制造改變的場:讀書在固定地方讀,工作在固定地方工作,為改變創造觸發的環境條件;
激發情緒:不讓消極情緒控制自己,而讓積極情緒正面引發改變。
3. 改變的前提就是先接納,接納他的這一切自認為不好的行為,然后關注關系本身,而非需要改變的事,即激發出改變后面的愛與期待,改變便會發生。
接納他的無法改變之后,他也能接納自己,不那么焦慮,感到壓力大。不再去說教他,他也不那么煩心了,這樣關系也緩和很多了!
另外一個案例是妻子不再去說教愛屯鞋子、玩游戲、刷手機的老公,而是通過學理財,慢慢地每個月都會把家中的損益表都整理整理,邀請他兩個人一起坐下來分析;也聊很多他們各自所珍重的核心價值、理想的生活狀態等等走心的話題;再到最近半年他們的投資終于上了軌道,錢活了起來……神奇的是,漸漸地就發現他三個月、半年、一年都沒買過鞋了。
這其中說明自己悟到的更有用,之前妻子說過好幾次這些也都沒用,但通過另外一種讓他舒服的方式,增進關系的方式反而更有用了。因為在這整個過程里,他們對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的關系因為談錢、談理想的契合和努力而變得更加緊密。
他此刻不愿意為你改變某一件你很希望的小事情,很可能是你們的關系還沒有達到某種通透的狀態。所以請先關注關系。做一切為增進了解、增進關系的努力。哪怕吵一架去增進對彼此的了解,讓關系變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一起”的過程里你們的磨合、對彼此的了解,和“一起”的感覺。如果暫時還達不到“一起”,就自己先做起來,平靜地、堅持地做自己內心認同的事情。把時間線拉長后,這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子里必然會產生影響。
在生活里,他要不要改變,是他的需求。他要是沒有這個需求,咱說破了嘴皮子也沒有用,可能他還會越鎖越緊,最后變成無謂的反抗。
只有我們自己先活出來希望達到的效果,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讓這段關系變得更好,這個“賣”我們所認為的正確的觀念的銷售行為才有可能成功。
改變不改變某個習慣是他的決定,你們倆有沒有更好的相處才是更重要的事。
要相信他會在他自己的路上慢慢走著,只是時快時慢;與此同時,我也并肩前行,覺察著自己想要改變對方、總以為自己所掌握的是“絕對正確”的每一個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