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3.12
這周本來想寫“野性”的,師父說,我回來后沒了以前的野性,最近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因為周四發生的事,所以還是決定先來說說溝通和誤會。
其實也沒什么大事,就是上晚自習的時候過去發現,學生在打架。問了緣由才知道,B在管紀律,有人不服,嗆了幾句,鬧到動手。A說,在這時他本來是想過去勸的,但電光火石之間,不知為何變成了他和B的矛盾,A以為B要對他動手,他就先下手為強,踹了B一腳,畫面失控。B說,雖然是A先動手的,但他也早就看A不爽了,因為A想動他的朋友。A說,你朋友是誰。
人都是好面子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尤甚,好像退一步那都是輸了,尤其是在全班同學面前,所以有時會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把小事化大。這樣的矛盾在師生間也常有,有的孩子會在老師在全班公開點名批評他時,擺出一副無所謂的表情,甚至直接出言頂撞,其實這是一種自我保護,他想給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傳遞一種“我很好,這樣的事不會傷害到我”的信息,但表現出來的表象就是,他不聽話,桀驁不馴,冥頑不靈等,這只是人類保護自己的鎧甲之一。
這讓我想起了女生之間的事,C是個不合群的女生,是同學眼中的“小混蛋”,認為她是個喜歡給老師打小報告的人,對此C表示百口莫辯,一氣之下發了一條大概意思是“既然你們說我愛打小報告我就打給你們看別惹我”的說說,這下更是說不清了,引來類似于“你看你看我就說她愛打小報告吧”的諸多看法。
可在我看來,這真的只是一句氣話啊……
學生時代有各種小團體,大家在對一個人有看法的時候,多大程度是因為“有人說”?
有人說,他要對我朋友不利,所以我看不慣他;有人說,他喜歡“告老師”,所以我看不慣他;有人說,她是個綠茶婊,所以我看不慣她……全都是別人說的,別人說的離真實有多近,你想過嗎,或者說,在意嗎?你到底是因為看不慣這個人,還是因為大家都看不慣,如果你看得慣的話會顯得很不合群,所以為了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你們需要這樣一個假想敵,無論真相是什么。
身在高中,我總能想到自己的高中時代,那時有個女生,周末聊天時跟媽媽說了自己的煩惱:最近班上的男生們總是看到她就大叫著跑掉,讓她很苦惱。媽媽打電話跟班主任反映了這件事,希望班主任能側面了解一下。班主任直接找了男生過去談話。男生回來后,跟同伴們轉述了他的理解:女生跑到班主任辦公室,哭著說,男生喜歡她,纏著她,讓她沒辦法好好學習,希望班主任讓他離她遠一點——當然,這一部分也是聽說,也有誤傳的可能。那之后就是女生的噩夢,她整整三年都沒機會知道被排擠的真正原因,不過大人們教了,凡事要先反省自己,她反省了自己,認為是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可到了最后她認為,一定是因為自己又胖又丑所以他們吃飽了沒事干才這樣對她,因為她實在想不出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對不起男生們的事,那時高一才開學不久,她明明連話都沒說過幾句。從此,在她身上再找不到“自信”二字,她把自己鎖在線條和幻想的世界里,姑且是過了三年,還好,她還有女生做朋友,沒有糟糕到想自殺。但要再花多少年,才能變回曾經張揚的她,就不得而知了,畢竟她現在還是個連別人說喜歡,她都不信地翻翻白眼的人。而根本不記得這回事的班主任,也只是在女生高考完了拿成績那天,對她說了一句,考得不錯,沒抄吧。對于他來說,女生只是一個上課愛睡覺的學渣而已。
這個故事里,男生“認為”女生是個自以為是還喜歡告老師的小混蛋,聽到他這番轉述的人也“認為”這世間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孤立排擠顯得合情合理,因為她是個“婊”所以活該,女生也“認為”是一群人品不好的男生對自己不講道理的欺負。
男生不會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傷害”,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看不慣的人是有問題的,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自己“認為”的事實,捫心自問,有多少自己都別人的定義,都是建立在“我認為”之上的。
不過,真相對于那些男生來說真的重要嗎?
不,他們根本不關心。如果想知道真相,其實只需要在女生鼓起勇氣站在他們面前問“為什么”的時候,如實回答就好了。哪怕不聽解釋,也好讓女生死得明白。但誰都沒有,他們還是大笑著跑開,留女生一個人在原地對自己冷笑。她不知道落到這幅境地的自己該怪誰,怪男生們?可在他們眼里,是她先引發了這場戰爭,雖然她一直想要找機會把話說開,如果真的是她不好,那她就道歉,如果不是,那知道真相的她也無憾了,可她沒有這個“有效溝通”的機會。怪媽媽?媽媽只是心疼她,她怎么可以怪她。怪班主任?一個可能連自己老婆為什么生氣都不知道的老男人,你指望他關心一個十幾歲姑娘的心理問題?那她能怪誰呢,怪自己?那也太沒道理了。
那到底誰錯了呢?
就像如今我看孩子們的矛盾,我頂多能判一個先動手就是不對,但其他的呢,孰是孰非?不過是因為大家都堅信自己“認為”的真相罷了。
不是所有的矛盾都能打到老師那再把話說開的,這反而是最好的結果。校園暴力更多是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排擠、冷落和孤立,它們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太大了。我不知道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或許這個問題永遠解決不了,但我想,如果每一個人都做一點努力,這個世界起碼,會好那么一點點吧?
比如,當你的朋友跟你吐槽一個人的時候,你能做到傾聽,但是保留意見,沒有為了抱團而站隊,沒有因為抱團而成為排擠他人的幫兇,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這個人。
比如,當你發現這個人和自己不一樣的時候,能做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畢竟,成長環境不一樣,如果人和人都一樣了,這個世界會多無趣。
比如,當你無法做到理解這個人的時候,至少做到,不去主動傷害他,無論是行動上、肢體上還是言語上。你不是神,沒有資格去審判別人。
比如,當你已經對這個人的為人處世忍無可忍的時候,你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告訴他:勞資看你不爽很久了。在能不動手的情況下和他吵一架是最好,如果語言表達能力不好,那就心平氣和地問問:勞資看你不爽很久了,但我說不上來哪兒不爽,你能和我打一架嗎?(因為吵不過才大打出手,那就是輸了)
看起來可能會很好笑,可不只是學生,如果人們都能做到這樣“有效的溝通”,這個世界是不是就沒那么多校園暴力、網絡暴力和家庭暴力了?
可惜這個世界沒那么講道理,對于不幸遭受到各種暴力的人,也希望你不要像故事里的女生一樣那么圣母“婊”。
首先,不是所有的可憐人,都有可恨之處的,大人教你反省自己,但沒叫你只反省自己。這就跟被強x了還反省自己穿得少一樣,有病。
其次,對于擅自傷害你的人,請親自懟回去,不要慫。告這個告那個指望大人們幫你把對方罵一頓是沒用的,你必須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孩子是有自己的游戲規則的,欺軟怕硬是人類趨利避害的天性使然,讓你理解別人,不是讓你理解欺負你的人,理解欺負你的人那不叫善良,叫圣母。【理解不了就參照抗日戰爭】
當然,并不是讓你什么都不跟大人說,你可以向大人們請教怎么解決,但出面解決問題的,必須是你自己。比如你可以借老師的調解把對對方天大的意見都好好一吐為快,老師在旁邊的作用就是……防止你們打起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天有孩子問我,跟老師說有什么用,我想了想,大概就是能創造一個能“有效溝通”的機會吧,畢竟吵架也是溝通的一種。
第三,除開明面上的矛盾,關于面對暗地里的排擠孤立。如果你不被理解接納,但對比起改變自己融入別人,做自己讓你覺得更舒服,那就請走自己的路,學會和自己相處,等有一天你回頭的時候,和你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會在你身邊。相反,如果你在意別人的看法,融入大家讓你覺得更舒服,你也沒必要堅持“做自己”,畢竟很多人,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堅持做自己”和“為了融入大家改變自己”沒有高低之分,只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怎么舒服怎么來。比如我可能永遠改不掉跟誰說話都跟撒嬌似的這個毛病,就算是跟小自己十歲的學生也一樣,有時候聽自己說的語音都有點受不了。可能會有人說這樣簡直就是個“綠茶”(雖然顏值跟不上),但那又怎么樣呢,說話方式真的好難改啊!我那么懶,簡直是人生十大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一。不過,大家聽習慣了就好了嘛……
最后,還希望每個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都能多想一下,如果這么做了,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樣的影響。雖然看起來他們沒心沒肺,油鹽不進,但畢竟還是孩子啊,還都是裝作自己刀槍不入,把自尊心看得比什么都重的孩子。
最近流行一句評論——這個閱讀理解我給0分。
換言之,就是沒有理解到說話者的意思,而按照自己的理解發表了意見,多少網絡罵戰是這么來的,多少學生間的流言也是這么來的,而多少矛盾,也是這樣以訛傳訛導致的。雖然馬東說過:“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但人與人之間,還是要放下自以為是,有意識地懷著一顆理解的心,在“有效”的溝通中,去無限靠近對方想表達的真實意思吧。否則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說不定就都被歪曲成了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人呢。
比如,我真的很內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