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三國時期最成功的三個創業公司,魏蜀吳。
東漢末年,隨著黃巾起義,中原大地進入了大眾創業的時期,當然,萬眾創新談不上。當時的創業公司非常多,袁紹,袁術,李傕郭汜,公孫瓚,劉表,劉璋,陶謙,馬騰,曹操,孫堅,劉備等等,不勝枚舉。這里面有高富帥創立的公司,如袁紹,袁術創立的袁紹集團,袁術控股等等,也有原來東漢大公司里面分離出來的子公司,像劉表啦,劉璋啦,馬騰啦,等等,也有草根創業的,像曹操,劉備,孫堅都算草根創業,只是劉備草根的比較徹底,曹操親戚關系和人脈比較強大,孫堅有老鄉們的鼎力支持。
好啦,接下來就是一段各顯神通,腥風血雨的殘酷市場競爭時期了,有的因為CEO的戰略錯誤而早早的倒閉了,像袁術公司,袁術想當所有創業公司的老大,所以很快被干掉了。有的因為CEO沒有開拓創新的意愿,只想守住已有的市場份額,所以,慢慢的也被其它公司給并購掉或者破產了,像徐州的陶謙,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等等。有的因為本身的科研實力和技術儲備不夠而被其它公司吞并了,像公孫瓚公司,馬騰公司,呂布公司。總之,大浪淘沙過后,只有三家創業公司挺過了最艱難的創業初期,這里面要說一下最可惜的一個創業公司,那就是我們的袁紹集團,有人才儲備,有技術優勢,資金又充足,當時可是風投市場里最被看好的一家公司,結果,因為CEO的戰略決策錯誤一起內部的其它一些原因,最后在官渡之戰后,公司破產,被曹操集團吞并掉了。
到了最后,還在這個市場上活著的只有曹操的魏國集團,劉備的蜀國集團和孫權的吳國集團這三家公司了。下面就分別分析一下這三家公司的情況。
首先,我們看三國演義最喜歡的,也是人氣最高的蜀國集團。蜀國集團控制了益州,漢中,荊州等市場,其中荊州市場名義上是吳國簽了合同授權給蜀國集團經營的,到期是要歸還的。CEO是劉備,劉備從一無所有開始創業,到最后創業成功,那是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非常不易。蜀國集團最大的問題就是人事問題,內部不穩,而整體實力也是三家公司里面最弱的,因為以劉備為首的管理層都是空降過來的,是并購了劉璋的益州公司后形成的公司,所以,高級管理層和底層員工以及初級管理層之間的磨合沒有完成,時不時還有一些小摩擦,經常會有一些小起義,所以要想將公司擰成一股繩,就要一致對外,因此蜀國集團的公司戰略就是一條:攻打魏國,復興漢室。言下之意就是,公司的普通員工們,你們別鬧,等公司發展壯大,并購其他公司過后,我們就會離開啦,你們就能按你們的心意來選部門主管啦,所以,別鬧,我們一起打魏國。
接下來看一下魏國。魏國在前期的創業浪潮中能夠脫穎而出,得歸功于CEO曹操的杰出的戰略眼光,他第一個申請了行業最重要的技術專利,那就是漢獻帝,有了這個獨一無二的技術專利,很多人才都看好魏國公司的發展前景,畢竟,誰掌握了技術,誰就擁有了話語權,在創業前期的激烈競爭中,魏國集團一點點壯大,成為了最后三家公司里終合實力最強的一個,管理層人才濟濟,業務范圍遍布大部分中原地區,資金儲備也最豐富,所以,魏國集團一直以來的公司戰略就是,并購其他兩家公司,成為市場唯一的壟斷者。
最后來看一下吳國集團,吳國集團的整體實力介于魏蜀兩家公司之間,CEO孫權也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人,在和魏國最重要的一場商戰中,重用黃蓋周瑜等人,重創了魏國集團,使得三足鼎立的局面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吳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公司氛圍好,公司文化好,員工歸屬感強,上下一心。唯一的不足就是,吳國的公司戰略偏向保守,他不想成為市場的壟斷者,它覺得就這樣也挺好,我安安靜靜的經營我的公司業務,你們誰也別來打擾。
所以,終結起來,魏國集團擁有天時,蜀國集團擁有地利,吳國集團擁有人和,三足鼎立。
當然,平衡總是會被打破的。原來的平衡是因為吳國和蜀國集團業務往來比較平凡,共同對抗魏國。可是,隨著吳國集團和蜀國集團關于荊州市場代理協議的到期,一切發生了變化。蜀國想要違約,畢竟那可是實打實的一大塊業務啊。所以,一紙合同引發了一場血案,吳國突襲荊州,準備用暴力手段來履行合同,最后殺死了關羽,奪走了荊州地區的業務經營權,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蜀國CEO劉備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或許也是不得不做的決定,那就是和吳國集團死磕,最后卻以大敗告終,至此,蜀國集團的實力就更加弱小了,基本上斷絕了成為市場壟斷者的可能。最后,一步步穩扎穩打的魏國集團,當然,那時候魏國集團內部權力更替,CEO已經姓司馬了,確切點應該叫做司馬集團了,最后并購了蜀國吳國兩個公司,成為市場唯一的壟斷者,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商業大戰。
講了這么多,從某個角度來說,對于一個公司,一個集團,公司戰略,技術人才儲備,公司文化三者缺一不可,蜀國是由于技術人才儲備和公司文化太差,導致公司戰略單一,最終失敗。而吳國集團,技術人才不差,公司文化很好,但是缺少長遠的戰略發展計劃,最后也失敗了,只有三者都不差的魏國集團笑到了最后。
雖然這個結論并不是絕對的,但是,應該對我們現在的無論公司發展,還是個人職業發展,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