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體悟到孩子們的成長,那份成長里面透露著一份清晰的脈絡,在孩子們身上生根發芽。
學《綠》之前,心頭有點打鼓。加之自己備課時,確實對這里的綠沒有讀出一點驚喜的感覺來。生病一天,也沒有再讀,也就帶著這種自己對這首詩的真實感覺上了課堂,索性就循著自己的老規矩來了。可笑那天為了**備課了課件,反而導致自己啰里啰嗦地沒上完課。讓孩子們討論解決問題,孩子們的那份真實的討論狀態甚是打動我。課堂上,我發現桉苒的預習書上用著深淺不一的不同綠色寫下的內容。這是個有心的姑娘哎,在寫《綠》的詩歌里,她會想到用綠來記錄她的理解。討論后,幾個問題頗為關鍵。雯兮說:這里的綠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有的回答說,是植物。雯兮立馬反駁道:如果是植物,你為什么又說“下的雨師綠的,流的水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另一個孩子立刻站起來補充,這就是作者豐富的想象啊。我觀察雯兮的表情,微微點了頭,笑了。我想發生在這幾個孩子之間的那份對于現代詩歌的“豐富的想象”這一點是領悟到了。
家翌的問題是到處是綠的后面的省略號,在這里可不可以換成破折號?他關注了詩歌的標點符號,我想是《繁星(七一)》中那個破折號給他留下了印象。這里面,很多孩子回到道,在這里就是省略掉了“到處”是綠的里的“到處”。那為何不是“——”呢?好像還沒有解釋透徹,我補充道:破折號的作用,我們常見的就是解釋說明,如果這里換成了破折號,在這里代表的解釋說明的意思的話,那么接下來的小節的內容應該是什么呢?就應該是哪里是綠色了。但詩歌中的第二小節寫的卻是“這么多的綠色”。顯然這里的邏輯是不對的。
后來夢嬌和思澤都談到了喜歡這一句“突然一陣風,好像舞蹈教練在指揮。”這里既是擬人,又是比喻,實際上寫出了風帶給綠的那種秩序與和諧。當然重點在后面,孩子們卻沒有關注到,我試著引導孩子們關注到后面的“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著節拍飄動在一起……”,讓孩子們靜默下來,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悟寫下來。我的問題是這句話給你怎樣的感覺?千茹說道:這里的飄動給我一種輕松愉悅的感受;而妙萱說:按著節拍給我一種生機和活力的感受。是的,這句話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所有的綠色能夠在一起且按著節拍在風中舞動時,呈現的其實就是生命的和諧的感動,那是源自于大自然的一種生命的呼吸與節奏。聽著孩子的解讀,我重新回顧了這首詩詞,從看到的豐富的綠,到感受到自己周圍空間里滿心滿意的綠色,再到這種綠擠在一起、重疊一起、交叉一起,這是綠在內心喚醒的,還就是想象的呢……當這種綠相互之間因為一種作業而產生互動、發生、生長的時候,那么,就會產生一種深刻的和諧,那是巨大的一種確定性,一種在巨大混亂與不確定中而生發的一種確定與篤定,那就是生命超越的美,存在于內心之中的,也可以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秩序之美。
盡管這些,我無法讓孩子們深刻感知到,但我還是自顧自地說了出來。這樣的放松,這樣的自由,這樣的生發,是我最珍視的。
周末里,帶著和和去拜見的陳老師,陳老師一邊用線割著陶泥,一邊問道:知道我為什么用線割泥嗎?彤彤回答道:因為可以割下來唄。為什么可以割下來呀?彤又回到道:因為快。為什么?線細唄。多么清晰的,且又輕松的對話。陳老師跟我們說,其實問題就是答案,問題有了,答案就出來了。好的問題會得到好的答案,哦^原來當我們自以為是的想要給孩子們答案,其實是扼殺了,或者是不夠相信孩子們具備這種本自具足的智慧罷了,而事實卻是,孩子們內心那份清晰的篤定的對于問題的補充的智慧本就具足了,我們為師者是讓他看見這份答案,看到這份聯系,看到這份關系。陳老師還說,相信是一種能量。我想著大概就是傳道吧,將生命的那份洞見不動聲色間和盤托出。
的確是的,那份對于孩子們問題的珍貴是需要一份洞見,更需要一份踐行。
我想這條路我要走下去。
整本書交流課上,孩子們那份對于讀書的那份投入,還有對于各自問題的討論,我想這份真實是騙不了人的。這樣的課堂上,我的存在感很低很低,但我欣然于這樣的狀態。但這樣的狀態里,卻絕不是我可以不讀書就可以有的陪伴,我得與他們同頻同在,如此的付出不是參與、不是引導,卻是在他們卡頓時候站出來。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如此看來自己還在解惑的層次上,有時候還得頗下點功夫的,那么如此的授業,在讀書這件事上我是否也是一個通透的匠人呢?未見得的。傳道又為何?在陳老師身上,我看到那個道在師者身上的那份可愛。學什么呢?陳老師說,是感,那個感覺,對一切的感覺。做陶泥時,我們以為是用勁兒,那股子勁兒將陶泥重塑成各種形狀的。未然,如此這般,泥巴在手里會變成一堆爛泥巴的,直到糊掉,連拿都拿不起來。
直到我們的手放棄掙扎,放棄控制,去慢慢感受泥巴在手里,輕輕把手伸出去,是小心翼翼的一點點,那塊泥巴因而就有了變化,慢慢的有了一份模樣。就那么一點點的是與泥巴相處與和諧,這份共處里面不是我要你如何。一切有為法,終歸如夢幻泡影。心中有什么,手下就那么清晰地呈現什么。可是,我們的心是糊涂的哦,混沌一片的我們……內心里有多少是糊掉的,那是因為我們生命里從未有一個飽滿的經驗,這份飽滿的經驗從未從心到身,再到無得貫通起來,因物而應心,我們內心被各種念頭所填滿了,卻從未被一份份飽滿的經驗所塑造過。我想生命的修行過程,從童真到世俗,再回歸天真,實際上就是將一個個飽滿的經驗封藏在生命里頭。
晨起在霧頭里面,看朦朧中的樹影,我喜歡那種生長的感覺,我也喜歡不同的大樹在天地之間的廣闊與扎實。
跟朋友相約去高老師、陳老師工作室里,感受到高老師八年里對于文字的研究,將此一個個實現在一個個情境中,那么深沉對于文字的熱愛。看到窗邊的藝字,讓我震撼,原來那個藝是一個人跪著雙手承接這一樣東西的,是道么?道存在于我們日之所見,日之所行里,那么我們能感知到嗎?那一份細膩的覺察里,到底是手下的功夫的,是需要練就的,是需要始終如一默默耕耘的。
孩子們在字在空間里,就那樣玩著,沉醉其間,多好啊,想畫時畫畫,想玩耍時玩耍,就這樣,玩其實就是靈魂里的滋養。
陳老師那里頗有點樸素,但樸素里的豐富、趣味讓我沉醉感動。真的動手做起來,才發現,原來那種古樸不簡單的。從不會到會,從會再到巧手,在回歸質樸,留下內在的那份精氣神里的高雅,不容易。但在環境里泡著,就會不同,給靈魂的滋養,讓手在不斷地制作中長成那個樣子。
玩玩泥巴,兩個孩子唱著歌兒,樂呵呵,喜滋滋。
守敬,行篤。
理想的生活,就在此刻里,那就便是了。感恩生命里出現的那些感動,那些深厚,那些深刻,那些美好。那么,將此也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