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是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產物, 它自身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與雋永的審美魅力, 素來為詩歌所鐘愛。
是清雅脫俗的化身, 氣質高逸、品格高潔。
自然之梅傳達出高潔素雅、清香悠長的審美情趣。
梅花花開時節一般是在冬春之交。還在寒風凜冽、冰天雪地之時, 早梅便傲然怒放了, 仿佛在笑冬的末日, 迎接春的到來。因此, 她在詩中成為報春的天使、堅貞的化身, 也正因如此, 梅得到了冠絕群芳的清譽。梅花開了就預示著春天來了, 梅花早已成為春的標志, 越是映著冰雪, 越顯出梅花的品格來,所以梅花詩多與霜雪有著緊密的聯系, 使得霜雪這些自然現象生氣浮動, 梅在霜雪中也更見清雅高潔, 它們互相映襯, 彼此更增情韻。
臘月正月早驚春, 眾花未發梅花新。??楊柳條青樓上輕, 梅花色白雪中明。??( 《梅花落》陳·江總)
潔白的梅花, 與雪一樣純潔, 故常與雪一同出現, 如同淡妝素服的美人自皎潔如霜的月光中迎面而來, 其氣質之雅潔豈是其他艷麗的浮花浪蕊可比?因為梅花的素淡之美正是不同流俗的山中高士性格, 又有著“燈火闌珊處”絕世佳人的寂寞清韻,故明人高啟《梅花》詩中有“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
只同霜雪一樣雅素, 還不足以讓人如此心動,梅之美還在于它香氣清幽, 綿遠悠長, 沁人心脾。芳氣襲人也是讓人不忍釋懷的一個重要原因。日影桃蹊色, 風吹梅逕香。( 《芳樹》陳·顧野王)
中庭一樹梅, 寒多葉未開。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來。( 《梅花落》陳·蘇子卿)梅又常常與其他花木一起合用在詩中, 例如,梅常與柳同時出現, 互相映襯, 更增情韻。有時是因為兩種植物象征兩個季節, 梅與柳共現暗示季節的變換, 歲月的更迭; 有時只是追求景致的多彩多姿; 梅花的紅白與柳葉的翠綠相對照, 色彩更鮮明, 梅枝的傲然挺立與垂柳的裊娜依人正符合典型的東方審美標準, 剛柔相濟, 相得益彰, 共同組成多彩艷麗的完整春景。樂府詩中并不計較各種花木是否當令, 自然中的植物是否能在一個季節開花, 這就猶如中國的寫意畫, 可以把梅蘭荷菊置于同一幅畫中, 得其意足矣, 不求其形真, 不像西方的寫實畫法, 連比例和光影都不容錯分毫。
??梅始發, 柳始青。泛舟艫, 齊棹驚。??( 《春日行》宋·鮑照)
上林通建章, 雜樹遍林芳。日影桃蹊色, 風吹梅逕香。幽山桂葉落, 馳道柳條長。折榮疑路遠, 用表莫相忘。( 《芳樹》陳·顧野王)
在古樸自然中又顯類比之妙, 梅與柳同處詩境, 情境優美, 又顯示出蓬勃的生命氣息。
梅花不僅盛開時美麗, 梅花凋零也成為春去的標志。梅花凋落的姿態也美, 如云如霞, 輕輕飛落,更顯輕盈飄逸的氣韻。如少女的翩翩風姿, 輕盈翩然, 人物動作體態優雅自如之美躍然而出。
早春的梅令人歡欣鼓舞, 而落梅寄托著作者或主人公的無奈與惆悵。這里的晚梅更多時候暗指青春時光的流逝。
傾暉引暮色, 孤景流恩顏。梅歇春欲罷, 期渡往不還。??( 《幽蘭》宋·鮑照)
梅花落已盡, 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 無人相要喚。( 《子夜四時歌·春歌》)
梅花已落, 寄托的青春時光也將隨自然的春光而逝了, 梅開梅落, 春來了又去了。季節更替, 物是人非, 能無感于懷乎?
來時梅覆雪, 去日柳含春。物候催行客, 歸途淑氣新。剡川今已遠, 魂夢暗相親。( 《離別難》)
梅花的開與落成了物候變化的標志, 歲月流逝的喟嘆。
二、不同情感的梅意象滲透著婉曲復雜的難言心態
相思是詠梅的重要主題之一, 它與蓮一樣成為古樂府詩中表達相思情意的主角。不過梅比蓮更具廣泛的相思意義。
1、梅意象表達了相思之怨, 孤苦離別之情, 頗具哀而不傷、綿遠悠長的特點。
梁時流行樂府民歌, 尤其是描寫艷情的民歌,梁武帝本人就創作過這樣的詩歌。蘭葉始滿地, 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憐意, 摘以寄心知。( 《子夜四時歌·春歌》梁·武帝)
作為宮廷詩人的江總, 想象邊塞生活的詩中也常用到梅, 他想象邊塞少春, 邊關荒涼, 罕見梅花:胡地少春來, 三年驚落梅。??金鐃且莫韻, 玉笛幸徘徊。( 《梅花落》陳·江總)
寄托男女相思是梅花常見的內容, 梅花種植于多情的南國兒女的鄉園中, 便見證了南國兒女苦辣酸甜的情感歷程。有名的《長干行》中的梅就是起著這樣的作用。
憶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西洲曲》)
具有相同作用的還有很多:
折梅待佳人, 共迎陽春月。( 《春歌》梁·王金珠)
臘月正月早驚春, 眾花未發梅花新。可憐芬芳臨玉臺, 朝攀晚折還復開。長安少年多輕薄, 兩兩常唱梅花落。滿酌金卮催玉柱, 落梅樹下宜歌舞。金谷萬株連綺甍, 梅花密處藏嬌鶯。桃李佳人欲相照, 摘葉牽花來并笑。楊柳條青樓上輕, 梅花色白雪中明。橫笛短簫凄復切, 誰知柏梁聲不絕。( 《梅花落》陳·江總)
妾發初覆額, 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 兩小無嫌猜。??( 《長干行》唐·李白)
……
三、用多種描寫寄托人格理想, 標立高尚純潔的精神世界
梅花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 是因為她超脫凡俗, 不與眾芳爭春的品格。梅是超脫于世俗的逸品,這時她是神仙; 梅有著冰魄雪魂, 能傲霜斗雪, 在冰天雪地傲然吐蕊, 這時她是勇士。梅花在詩歌中向來是高潔的象征, 它代表了正直的文人那種鶴立于混沌的塵俗之外, 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梅花不畏嚴寒、卓然獨放的品格是一種內在美。梅的這種內在品格與有著錚錚傲骨的正直文人多么相像。鮑照、吳均就是有著這樣的梅的品格的詩人。
隆冬十二月, 寒風西北吹。獨有梅花落, 飄蕩不依枝。流連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何當與春日, 共映芙蓉池。( 《梅花落》梁·吳均)
以上兩詩寫出了寒士的清高、孤寂、獨立不群的峻潔人格、失意被棄者的辛酸與高傲?!蔼氂忻坊? 飄蕩不依枝”與吳均的另一首《梅花》詩中“故作負霜花, 欲使羅綺見”一樣(《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十一·梅花》梁·吳均), 已經開始或多或少地把握梅花的品格與整體氣質, 試圖將梅花人格化,但尚未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梅花是一個極為常見的意象。從先秦文學開始,梅花意象便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人筆下。到了宋代,文人對梅花意象的表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在宋詞中,梅花意象出現的頻率不僅遠高于唐代文學,而且描寫得更加具體細致,從多方面呈現了梅花的美。本文主要闡述宋詞對梅花瘦的表現。
詞人描寫梅花的瘦時表現出的種種情感與宋代文人的審美傾向、中國傳統文人的典型心態密不可分。唐代文人以濃烈絢麗為美,追求激情,宋代文人則以平淡素雅為美,追求簡約。反映在藝術創作上,唐代藝術追求豐,宋代藝術則追求瘦。在這種以瘦為美審美傾向影響下,詞人也鐘情于梅花的瘦,多表現梅花的瘦。這一點在唐詩與宋詞的對比中也可見一斑。在宋詞中,不僅梅花意象出現的頻率遠高于唐詩,而且對梅花瘦的表現也遠多于唐詩。追求高潔和多愁情是中國傳統文人兩種典型心態。中國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多崇尚安貧樂道的人生觀,不沉迷于物質享受,也不為了追求功名蠅營狗茍,而是崇尚正直清廉,追求高潔的品性。梅蘭菊竹便因為都具有高潔的意味而深得文人喜愛。詞中對梅花瘦的欣賞便源于文人追求高潔的典型心態。詞中對梅花瘦的憐惜之情和種種愁情則與中國傳統文人多愁情的典型心態密不可分。古代文人多愁情,或相思,或思鄉,或懷才不遇,甚至只是閑愁。所以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中抒發愁情的也占絕大部分。愁情會令文人消瘦,所以身形消瘦便成為文人愁情外化的標志?;谖娜说湫托膽B愁情與瘦的情感聯系,因此文人才會自然而然地在詞中鐘情于梅花的瘦,并在對梅花的瘦的描寫中寄托自身的情感。
梅花意象是稼軒詞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顯著特征。景物描寫類、借景抒情類和托物言志類三大梅花意象源于辛棄疾罷官閑居的生活,傳統文化及其英雄人格的深刻影響。梅花意象體現了辛棄疾感人肺腑的愛國情懷和真誠友情,不僅顯示了辛詞的人格魅力,而且蘊含了一定的精神文化。
“照影溪梅,悵絕代、幽人獨立?!? 《滿江紅·再用前韻》) 借梅花寫出冷全亭的閑雅清幽,暗示詞人游覽賞亭的雅興。在《點絳唇》中,“落梅如許,吹盡墻邊去?!泵坊ɑ饔駢m飛,包含了惜春的意緒。古人云“林香雨落梅”,描述了詞人游博山寺所見所感?!袄先ハЩㄐ囊褢?,愛梅猶繞江村?!? 《臨江仙·探梅》) 詞人以獨特的賞梅角度刻畫心中花,突出詞人對梅花的獨特愛戀。
《念奴嬌·是誰調護》:
是誰調護,歲寒枝,都把蒼苔封了。茅舍疏籬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摸索應知,曹劉沈謝,何況霜天曉。芬芳一世,料君長被花惱。
惆悵立馬行人,一枝最愛,竹外橫斜好。我向東鄰曾醉里,喚起詩家二老。柱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識商山皓。請君置酒,看渠與我傾倒。
沈義父《樂府指迷》云: “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比~沒有出現一個梅字,卻讓人感到句句詠梅,源于詞人善于捕捉描述梅的特征。范成大《梅譜》說: “古梅其枝樛曲萬狀,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可見“歲寒枝”本是梅花的特點?!捌沛堆├铩睂懥嗣返纳畹攸c和習性,“芬芳一世”及“商山皓”等句,點明所詠為四株古梅。“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 葉燮《原詩》) 全詞真切寫出了梅花的曼妙姿態,讓人回味無窮。
借景抒情類。
意象往往傳達出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借景抒情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抒情手法,稼軒詞作也經常借花傳情?;蛘弑憩F朋友之誼,或者表達愛國情懷,或者表達惜春之情,或者顯示閑逸情趣等。
“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 《一剪梅·游蔣山》) 深刻表現出對葉橫的思念之情,面對梅林漸綠的景象,詞人回憶往昔并且憧憬和友人再次踏雪尋梅?!坝浳倚心掀郑途哿?,君逢驛使,為我攀梅”( 《沁園春·佇立瀟湘》) ,“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以及“梅花開后,對月相思”( 《沁園春·答余叔良》) 等,都借白雪寒梅的景象寄寓了朋友之間的高潔友情。
梅花意象也抒發了詞人的故國之思。如《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馀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循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范成大《梅譜·后序》云: “梅以韻勝,以格高。”“
梅花的冰清玉潔是眾所周知的,更是詞人不能不稱贊的品質。如《念奴嬌·題梅》:
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笑殺東君虛占斷,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溫柔,水邊明秀,不惜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與奇絕。
常記寶篽寒輕,瑣窗人睡起,玉纖輕摘。漂泊天涯空瘦損,猶有當年標格。萬里風煙,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歸去,閬苑有個人惜。
梅花香嫩魂冷、骨格奇絕,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范成大《梅譜·后序》云: “梅以韻勝,以格高?!薄捌础倍湟匀藬M物,梅花雖然漂泊天涯、形體消瘦,但風韻猶在、高雅不俗。清沈祥龍《論詞隨筆》中說: “詠物之作,在借物一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詞人雖然在寫梅,實際在寫自己。
在《詩經》里就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可見在我國文學史上,梅花也毫不遜色。
“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 《蘭陵王·賦一丘一壑》) 的寵辱不驚和窮通悠游
“自古中國知識分子也就分為兩類: 一類是力圖以自己的才能為統治者服務、實現自己的圣賢理想的,如范仲淹標榜自己的人格‘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一種建設型和憂患型的知識分子; 另一類是隱逸型和牢騷型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往往生逢亂世或朝政腐敗時期,他們遠離政治漩渦的中心,有意使自己邊緣化,甚至故意和傳統習俗作對。”[2]辛棄疾屬于后者,他在《鷓鴣天》中寫道: “道: “人無同處面如心。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遍e居賞景的過程中,梅花成為知識分子借以表現自我行藏出處和精神世界的載體。
晉代陸凱在梅花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并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此,以梅花傳遞友情,成為春。佳話。另外,,王國維“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
梅花特有的香氣和品性使之成為萬花叢中的佼佼者,詞人在內心深處把梅花擺在第一位,由此便大力借梅花點綴美景,,繼而借梅花寫惜景之情和思念之意等等。
最后,作為“渡江天馬南來”的豪杰人物,辛棄疾有著民族正氣和做人骨氣,這對應著梅花精神,英雄本性使梅花意象成為辛棄疾的精神寄托。
辛棄疾不甘沉淪,任性而為,特立獨行,不諂媚,不隨俗,梅花的品質正好和辛棄疾十分相似,堅韌不拔、超凡脫俗。黑格爾說: “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環境的互相沖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然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和堅強。”
稼軒詞梅花意象蘊含的精神文化梅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象征。元代楊維幀詩云:“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辈晃穱篮?、獨步早春的梅花,被譽為“東風第一枝”。古人說,梅具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斗雪吐艷,凌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鼓勵著處于困境中的人們自強不息,以堅韌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來。
梅花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民族魂的代表。觀賞梅花興起于漢初,到南北朝、隋唐時代,賞梅、詠梅、藝梅之風益盛。宋代詠梅的詩詞、書畫佳作甚多。中國古代和現代都有許多畫家專攻梅花??档抡f: “對自然的崇高感觸就是對我們自己使命的崇敬,通過一種偷換辦法,我們把這崇高移到了自然對象上。”[7]我們認為,對梅花高潔品質的情有獨鐘是中華民族強健民族精神的表現。
清代陳廷焯說: “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8]稼軒詞《驀山溪》云: “深雪里,一枝開,春事梅先覺?!睂懽约邯q如報春的寒梅,是惡劣政治環境的先覺者,正如梅花是寒冬的先覺者一樣。遺世獨立的大氣魄,沉郁靜謐的意境,說明了辛棄疾對梅花精神的贊美和堅守人格的篤定。辛棄疾之前,辛棄疾之后,有著梅花氣節的仁人志士名垂千古。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