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任務,然而,從長久的教學看來,現在的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并不是很足,或者有的學生都是在老師的監督下來完成學習,不能形成主動積極的習慣,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是沒有幫助的。 本文針對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的問題,著重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充分估計學生;利用生活經驗; 進行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利用現代技術。
關鍵詞:小學數學 趣味性 培養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求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出發有效組織教學。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充分估計學生。
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大了,意味著傳統的預設內容要相應的減少。而“開放”往往帶來“無序”,這就要求教師在備教案的同時,更要注重備學生,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可變性。也就是說老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盡可能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多考慮一些。這樣能使我們在應對課堂非預期信息時思路相對寬一些,心態相對穩定一些。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就是一節典型的動態生成的課。一節課中的三個主要環節,都是先有學生操作,再自行總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一開始,老師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在練習紙上試畫兩個圓,要求一個比“我的臉”稍小一些,一個比“我的臉”稍大一些,教師給了學生擁有充分的活動和體驗時間。學生有了感性認知后,老師請幾個學生用語言用語言描述怎樣才能滿足這一條件,學生的語言明顯存在個性差異,老師非常善于捕捉學生的想法,及時的做出針對性引導,雙方產生積極的互動,最后得出結論“圓規兩腳間之間的長度決定圓的大小”。學生在這個生動活潑的體驗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顯示出聽課者事先無法預料的的動態生成能力。
二、利用生活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自己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
例如,在教學“比的應用”時,老師在課堂開始出示了三張自己以長城為背景的照片(一張人像過大,背景過小;一張人像過小,背景過小;一張人像適中)。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識去判斷這三張照片中最美的一張,并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及審美能力,激起了學生的思維,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敢說,敢想,同時也對數學產生了濃濃的親切感。
三、進行動手操作。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偏重感性,對具體的學習容易把握。所以,數學教學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之間建立一座橋梁,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動手操作實踐就能達到這一目的。在操作過程中,學生能深入了解真實的建構過程,獲得對概念法則的理解,并且鍛煉了思維的條理性。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跟隨著操作程序進行,若順序混亂,就不能進行下一步的操作,出現認知障礙。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實現了對知識的分析、抽象和概括。老師要讓學生自己感知,通過畫、剪、量、折等操作活動進行探索學習。
案例一:教5加2的加法。讓學生拿5個木棒放在盒子里,再拿2個放在盒子外面。讓學生算算把5個木棒和2個木棒合起來有多少個?學生回答7個。盒子里有5個,讓學生思考再添幾個就是6個?學生回答:再拿一個放到盒子里(5+1=6)。
案例二:教學“平均分”時,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抽象的概念比較難理解。課前讓學生準備6個小三角形和3個大的圓片。課堂上先讓學生自己擺一擺、分一分,要求他們把6個三角形分別放在圓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后討論:“從每個圓片上分到的三角形個數,看其中哪一種分法和其他兩種分法不同?”學生:“第三種分法不同。”老師:“你們是怎么想的?”一位學生回答說:“第三種分法原片上分到的三角形個數同樣多。”老師給予肯定并迅速歸納:像這樣每份同樣多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學生借助動手操作后的感性認識,認識了“平均分”的概念。
四、創設問題情景
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首先,可創設動畫情境。針對低年級學學生對形象的動畫卡片、投影、實物或生動的語言描述非常感興趣,思維容易被其啟迪、開發、激活。適時創設動畫情境,這種直觀能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一定的生活色彩,增強學生學習策略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其次,可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但低年級學生很難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最后,可創設游戲情境。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較差,教師可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
五、利用現代技術。
學生只有在樂學的氛圍中,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想方設法地進行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營造一定的情境,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現代教育技術被引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能與豐富的圖、像、音等有機結合,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把學習當作是一種享受。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時,用多媒體直觀的把圓柱體側面給展開,讓學生研究是什么圖?如何來計算;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當學生動手操作后,再用動畫來演示學生操作過程就可以吸引學生,強化學生的認知;在教學圓的初步認識時,設置動畫讓學生感受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這些都為學生樂學營造了一定的氛圍。
因此引導學生以苦為樂,讓學生在樂中學,趣味教學是就教育目標提出和實現而言的,而刻苦學習是就教育的過程或目標的實現方式途徑而言的,兩者是統一的,學生所付出的辛苦越多,獲得目標實現時就會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