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后會無期》聽到這么一句話:“走過很多路,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話題說來沉重,套用在育兒道路上,就更加深刻了,我時常很困惑,明明讀了很多書,也認同很多道理,但往往在實踐中敗下陣來…..最近在課堂里面聽到兩種聲音讓我有所頓悟,一是樹立榜樣力量“不學表象,學思維”,二是“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比言行本身更重要”。這讓我回到之前的困惑,似乎領悟到一些些原因:
一、"為什么做"比"怎么做"來的重要
我們會學習很多育兒的方法和理念,但在“怎么做”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任何方法的背后,是我們的態度和想法,例如我們經常說要用"啟發式"提問,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同樣一句話"我們要怎么辦?"如果我們是指責,憤怒的態度,那會制造一種責備或敵意的氛圍,如果我們用平等,好奇的態度,又會制造出一種親近,尊重的氛圍,我們常說對孩子付出的愛,不以我們付出多少為標準,而是以孩子接收到多少愛來衡量。如果我們傳達的是無條件的愛和信任孩子,那么言行背后的感覺是平等、尊重、親近,孩子自然能感受到這份隨和、平等。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就不至于將方法均淪為控制的工具,而是專注于解決問題。
二、言行背后的感覺比做了或說了什么更重要。
感覺和態度,決定了我們會怎么做。例如有些控制型的父母抱怨孩子什么都不說,總是有所保留,那我們該問了,你是如何知道孩子有所保留呢?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總想去聽我們想聽的,而忽略了孩子想說的。然而傾聽的關鍵就在于尊重和了解孩子,陪伴的同時不指責,不說教,給予適當的回應。我們常見的情況,是家長或老師用各種方法“制服”孩子。在制服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有的態度是“你錯了!你不好!這時給到孩子的感覺,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loser。而父母在這樣的態度和感覺下,很多的言行是懲罰,控制,說教,指責, 想要讓孩子嘗到苦頭,以此控制孩子的行為。父母的本意可能是希望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卻招致孩子的反叛,或者順從,不敢嘗試。自尊也可能受到傷害。而談到自尊,也有很多父母想讓孩子覺得有價值感。他們給予的態度是“我為你感到驕傲,你真令我高興”等等。父母這時的語言和行動會有很多獎勵和表揚,然而我們要小心的是孩子可能會成為尋求認可的上癮者。他們會依賴別人的評價來獲取價值感。
三、家長改變,孩子改變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是父母自身的問題,在育兒過程中,行大于言。如果父母真正做到和善而堅定,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有邊界的給孩子良好的示范,很多不當行為就會減少。例如父母的情緒猶如海面,孩子就像是行駛在海面上的船,他能時刻感受到海面微小的波動。因此父母言行背后的態度決定孩子的行為方向。
時常聽到一句話,關系大于教育,父母的態度及孩子接收到愛的信號,也許不需要太多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親子路上的教育問題,但愿我們可以如孩子所是,而非我們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