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個故事,通過這個故事,闡述兩個道理。
一個富翁見到一個漁夫在海邊垂釣,就關切地說:你這樣怎么能賺到大錢呢?如果我是你,肯定會想辦法買艘漁船,這樣就會抓到更多的魚,然后賺更多的錢。
“然后呢?”漁夫問
“然后我把賺到的錢拿去投資,比如開公司?!?br>
“然后呢?”漁夫繼續問。
“然后我再去投資,賺更多的錢,我就可以成為更大的富翁。”
“你那么有錢以后干什么?”
“然后我可以到夏威夷海灘度假,享受悠閑的生活”
“那么,你看我現在不正在享受這樣的生活嗎?”
看起來似乎說的很有道理,其實動動腦子就可以想清楚,漁夫為了生計,天天都要早出晚歸離不開這片沙灘,一輩子不停地釣魚。而富翁是有選擇的權利,他可以今天來沙灘曬曬太陽,明天去豪華的街頭任意揮霍,后天去異國他鄉享受不一樣的生活。
我們為什么拼命工作賺錢?我們一直追求的也許不是什么金錢,而是自由選擇的權利,有錢了才會有更多的選擇。
所以,我們現在的所有努力,都是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選擇。
同時,這個故事里還有另一個維度需要去思考,漁夫做的事情是單一化的,富翁做的事情是多元化的。對于日復一日垂釣的漁夫,他的垂釣技能絕對一流,但他除了垂釣,可能其他什么都不會;但是對于富翁,他可能擅長好多技能,才能獲得財富,所以他是個全才。
所以這里引出一個名詞“跨界人才”
最近幾天我老板在會議時,提到了這個名詞,他認為未來最有潛力的人一定是“跨界”的人。當時我還反駁了他,我認為未來“專一”的人更吃香。
他說:會自動化的運營才是好運營,利用自動化的手段可以幫助運營提高效率。
我說:把運營做到一流,然后再請一流的自動化人才,兩者結合起來才會創造更高價值,因為這樣結合了兩個一流的人才。人是不可能兼顧兩個領域都做到專業。
他說:專業的運營人可能想都想不到運營可以和自動化結合。
最后我若有所思地結束了這次爭議。
關于跨界還是專一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好幾天,終于有了新的認識。
為了衡量一個人的實力或者競爭力,就要對他們的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實、客觀的判斷。
之前我的觀點就是在某一個技能上死磕到底,這確實是一個策略,但不一定是個好策略。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一般就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單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長度。
2、兩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積。
3、三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體積。
所以對比的角度不一樣,結論也是不一樣的。就算我們在某一領域是大神,可是這又能怎樣呢,那些被世人銘記在心的大牛,哪個不是全能型人才,馬云的成功絕對是綜合因素決定的,英語、演講、管理、創業、互聯網思維等等,他精通的絕對不是一門技能,他肯定是一個跨界型的全能人才。
同樣李笑來老師也是屬于跨界型人才,他過去是新東方的老師,他把編程、統計學、心理學運用到英語教學中,雖然英語不是一流的,但是綜合的教學水平絕對是一流的。
后來的他是天使投資人、連續創業者、中國比特幣首富、作家,他是人生的大贏家,某種意義上就是多維度的競爭力的結果,他懂英語、編程、數學、金融、心理學、專業的研究方法論。他說,無論在哪個維度上他都絕對不屬于“杰出”類別的,但是就是這樣多維度相乘,造就了高競爭力。
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很流行“斜杠青年”,其實原理差不多,多樣化的人在未來越來越受歡迎。
**每次跨界都是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
**
去年華一面試了一家公司,當時還是比較滿意的,是運營崗,很期待公司給我一個Offer。當時面試的表現超級好,也得到了老板的認可,已經到了談未來、談薪資的階段了,我斷定肯定成功了,殊不知等了3天后,得到的答復是:不好意思,我們找到了一個擅長做視頻運營人,更符合公司的要求,希望你找到更合適的公司。
我就是這樣被無情拒絕了,雖然我運營能力不錯,但是我不會做視頻啊,所以我被淘汰了。這件事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多維度競爭力比單一競爭力更有價值。
講到這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多維度的前提是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
斜杠青年也是這個道理,你得先有一個能養活自己的核心技能,然后再考慮拓展其他維度的技能,很多人一件事情都做不好,就想做更多的事情,到最后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對于我們這些小白,應該先“一個點的突破”,先修煉好自己的專業;如果已經在某一領域足夠優秀了,不要沉浸在已有的成績中,不妨多維度突破自己的局限。
對于我而言,先把運營的技能修煉好,然后再拓展其他維度的技能,提高綜合競爭力。
我們一定要記住,人生是多維度的,不要死磕在一個維度,未來一定屬于多維度的跨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