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5個情節點,是之前從《救貓咪》系列的編劇書學來的。在書中,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把故事片分為十種類型,并且按照15點的模式,分析了幾十部經典影片的結構。
《救貓咪II》的封面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我把15個關鍵點分成了起承轉合四個部分。
(關鍵點后面的數字是劇本的多少頁,如果電影是120分鐘,則一頁對應一分鐘。)
起
- 開場(1,開場畫面)
- 主題呈現(5,通過畫面或人物對白點出主題,有的電影并沒有明確地點出主題)
- 鋪墊(1-10,主要人物紛紛出場)
- 推動、催化劑或叫做激勵事件(12,某件事發生,打破主人公的生活平衡)
- 爭辯(12-25,兩難境地,他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承
- 第二幕銜接點(25,發生了某件事,讓主人公做出抉擇,劇情有了新方向,主人公進入新世界)
- B故事(30,通常是感情戲,但和主題緊密相關)
- 游戲階段(30-50,主人公命運處于上升階段,輕松和精彩)
- 中點(55,小高潮,主人公似乎取得了勝利,似乎達成了目標,但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轉
- 壞家伙逼近(55-75,形勢急轉直下,外部破壞,內部矛盾紛紛呈現,主人公越來越無助)
- 一無所有的時刻(75,眾叛親離,對手強大,似乎絕無勝利的可能,讓觀眾感到絕望)
- 黎明前的黑暗(75-85,讓觀眾感受主角的絕望吧,哦,上帝,你為何拋棄我?)
合
- 第三幕銜接點(85,B故事和主線碰撞,發生了某個事件,讓主人公重新看到希望,振作起來,似乎有了解決方案)
- 結局(85-110,大高潮,主人公的最后一擊,讓形勢絕無再逆轉的可能。取得最終勝利)
- 收尾(110,交代主人公找回平衡的新生活。與開場畫面呼應)
反思
- 如果按15個關鍵點生搬硬套地構造故事,會限制自己的靈感,影響素材的收集。有了自己的故事后,可以用15個關鍵點梳理一下,但也不必削足適履。
- 好萊塢故事就是好故事嗎?許多賣座的大片只是爆米花電影而已。空有形式,沒有靈魂,一樣是爛片。
- 起承轉合需要刻意去構造嗎?只要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自然包含了起承轉合。
- 故事有大的起伏才精彩嗎?臺灣的小清新電影一樣很溫馨、很好看啊。主要是傳達情緒,引發共鳴。
- 情節精彩固然好,如果沒有精彩的情節,但有生動感人的人物,一樣是好作品。
- 故事真的需要有頭有尾嗎?情節在反轉時刻戛然而止,也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 帶著思維框架去解剖一部電影,就失去了觀影的樂趣。有思維框架在,就難以接受不符合框架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