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曾流傳過一個段子: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馬云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朋友得去雕爺牛腩,喜歡Kindle勝過iPad,手機里沒游戲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應該還在每天乘地鐵。
對于生活在小城里的我們,對上面這個段子里出現的很多名詞大多不知道是什么,反正總覺得是高大上的樣子。把這個段子通俗一點翻譯:你天天辣么努力,卻不厲害。
確實,有那么多人如此努力的活著,常理上應該會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啊?可是為什么還會停留在“擠地鐵”的層面呢?為了節能環保?
其實很慚愧,我也是段子里所描述的群體之一,感覺自己好像是非常努力,不斷汲取知識,但依然不咋的,直到最近讀了《精進》這本書,給我當頭一棒。
《精進》這本書是被稱為知乎精神的代表采銅所著,作者通過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考、努力、成功七個方面來和讀者交流如何成破解段子里的困境,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下面將我在讀書中學到的工具、方法和啟發總結出來,僅供交流。
你辣么努力,卻不會用時間
啥?不會用時間?怎么可能!
相信很多人都說自己都懂一些時間管理方法,比如艾森豪威爾矩陣法、蕃茄工作法等等,而且大家都把時間看得很重要,書中也指出了要用鄭重的態度對待時間,不過,本書介紹的更加根本的方法是,如何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地方。
這個方法介紹了兩個概念,一個是收益值,一個是半衰期。
收益值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效益,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
半衰期這個詞比較專業,本來是物理化學上的專業名詞,這里指的就是你做的事情給你帶來效益能夠延續的時間的長短。舉個例子,抽煙,當時很爽,但當大腦中的多巴胺消退時,這種很爽的效益很快就沒有了,所以抽煙就是一個短半衰期的事情。那相對的,健身,就可以是一件長半衰期的事情。
如下圖
通過這個矩陣圖我們就可以將日常所做的事情分為四類
A、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比如找到真愛,學會一個技能等
B、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比如練字,健身等
C、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玩一下午游戲,買一件喜歡的流行衣服等
D、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刷微博,和別人吵一架還輸了等
書中建議,少做短半衰期的事件。當我們多做長半衰期的事件的時候,所獲得的收益消退的速度會很慢,因此不斷做長半衰期事件,收益會不斷累積,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石。
在這個原理基礎上,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經典的東西是能夠經歷時間洗禮的,所以多多接觸經典,比天天去關注那些浮躁的熱點,給你帶來的長期收益,會更大。
另外,書中還強調了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階段性規劃,這個規劃最好是5年期的,不長也不短,正好能跨越一個人生命中的一個階段。而這個5年規劃,作為一個長期目標,必須要明確。而現實中,很多人都是很模糊,比如有人的規劃是我要成為心理學方面的專家等等。
明確的目標就是要確定達成目標時的重要特征,比如要擁有什么證書,學位或者學過多少學科等等。當你把長期目標明確化之后,相應的將長期目標分割成可執行的,有挑戰的短期計劃,這樣一個5年規劃才是可行,有用的。簡而言之就是
長期目標要具體化、情景化和可實施。
短期目標要可執行,有挑戰。
你辣么努力,卻不會選擇
你現在做的事情是你自己喜歡的嗎?
沒有選擇的時候該怎么辦?
你做選擇后會經常后悔嗎?
……
我們經常能在雞湯文中看到“選擇大于努力”這樣的話,且不說選擇和努力這兩個要素那個重要吧,單單來討論選擇對人的影響,那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人偏偏不會選擇。
關于如何破除選擇無能,書中給出了三個方法
第一,尋找最高需求
最經常聽到的抱怨就是,我選擇的專業、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
可那你為什么還繼續停留在目前的狀態上呢?那是因為你滿足了現狀。
就像是選餐廳,如果你只滿足于吃飽,那隨便一個合格的餐廳都能符合你的要求,可是當你的要求必須是色香味俱全的時候,你可能就要多花一點精力,去對比,去尋找一個最適合你的餐廳了。而大多數人的狀態是,在基本需求被滿足后,癱在沙發上抱怨沒有實現“色香味俱全”的夢想。
所以,想要找到你心目中想要的,還是對自己高要求一點吧,不要滿足于眼前的一點點短期利益,考慮自己真正想要的意義所在。
書中對讀者提了一個問題,最近一周,你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是?
回答了這個問題,或許你就能慢慢從中找到自己的高要求具體是什么了。
第二、破除假設謬誤
當找到了最高需求后,很多人卻發現夢想和現實差別太大,于是就開始抱怨,不知道該怎么行動,做出什么樣的選擇。
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其實現狀和夢想之間,是有通路的,只不過自己給自己設置了假設謬誤,看不到罷了。舉個栗子
比如經常能夠聽到有人抱怨說目前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在大城市里做專業性質的工作,而現狀是在小城市的一家小公司里打雜。因此內心很糾結,自卑。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了如下的隱含假設,具體如下圖
這些假設看似合理,可是如果我們細細推敲,就會發現其實都是假設謬誤,那我們就換一個角度,分別對每個假設,做出其他可能方案的建議。具體如下圖
所以,當你在選擇僵局之中的時候,自己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給自己設置了隱含的虛假謬誤。書中也介紹了常見的四種隱含假設和三種新的思維方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選擇閱讀。
第三、如何選擇最優
當然,在很多的時候,我們又會面臨過多的選擇,因為害怕后悔,我們又陷入了選擇無能的境地。采銅介紹了一個決策模型,這個模型源自于《生涯咨詢與輔導》一書中。為了簡單介紹,我給大家舉一個身邊最常見的例子。
中午吃什么?
中午吃什么?假設你現在有三個選擇無法決定,漢堡、煲仔飯、水果沙拉。
那首先,我們比較這三個選項之間有什么明顯的差異,比如價格、口味、營養、熱量、方便程度等,列出你能想到的能夠影響你做決策的因素。形成如下表格
然后你對每一個因素的權重比設置分數,比如權重是0到5之間,給每一個因素打分,如下圖
接著,在對比這三個選擇,在每個因素上的表現分數,也按照0到5打分,如下圖
最終通過權重得分×每項得分得出的分數再相加得出總分,具體如下圖
結果就是分數高的,就是你的最優選擇。
我是不會告訴你我買房子買車子都是用的這個方法的(偷笑)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無法用這么具體細致的方法去決策,所以采銅又提出了一個拇指法則,就是說關注你最看重的幾個因素,比如,選對象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理上有沖動,精神上能鼓舞,思想上好交流。
你辣么努力,卻不會行動
如何讓行動更有效率,最好的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是大多數人們都想要解決的問題。可是往往大家行動的結果沒法達成我們的期望。
關于這個問題,采銅的意見就只有一個——馬上行動!
拋除個人意志力不說,馬上行動,是最好的方法。
特別是對一些小的事情,人們往往是想著,這么小的事情,等一下再做也不妨礙,可是,當小事情越來越多的時候,消耗的你的心理精力就會越來越大,反而會給你造成負擔。另外,只有在做的時候,才能發現問題,在行動總反思總結,總比一開始就空想好。
當然,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人們這樣打算:先把方案做完善了,再去行動。可是孰不知,很多的時候,方案做好了,實際情況也改變了。反而不如先做。
書中提出了一個觀念,“個人最小化產品”,意思就是說,把自己現在能夠做好的小事情先做好了,然后慢慢的,小事情積累多了,再通過整合優化,就可以形成一個更大的優質結果。這樣持續下去,個人的才能、聲譽、影響力就會慢慢培養出來。所以,馬上從自己能做得好的小事開始吧,完成自己的“個人最小化產品”。
采銅在書中還介紹了一個工作方法,我稱之為層次工作法。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效率。
首先是將一份工作分成三個層次,核心思考層次,支持性思考層次和操作性工作層次。
其中核心思考層次是整理一份工作最核心最難的部分,拿寫文章舉例,就是要立意和確定文章思想結構。當完成這個步驟的時候,其實這個工作就完成大半了。剩下的就是支持性和補充性的操作了,寫文章的話就是找好素材,分好段落,碼字等等了。
當把三個層次分好了,其次,就開始安排時間了,核心思考層次是要一次性完成的,因為這個時候你投入的精力是最大的,思考是最深度的,如果中間被打斷,很容易影響效率。支持性思考層次和操作性工作層次相對與比較簡單,可以將時間分割開來完成,甚至是和其它工作一起完成。
在做上述三個層次的工作的時候,還可以遵循同質工作法則,即寫文字的時候就都寫文字,文字寫完了,再做配圖或排版的其他工作,簡單來說,一次只做一中性質類型的工作。
你辣么努力,卻不會學習
和國際上的學生相比,我們中國的學生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可是,我們將學習知識和現實聯系起來的能力卻是非常差的。
所以,書中提出,直面事實的學習,才是高段位的學習。
要做到高段位學習,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1、?把問題做為學習的向導
學習,其實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知識純粹的記憶知識點,做知識的搬運工,那就沒有意義。
我自覺我在看書學習的時候,還是是比較深入了,一般情況下,我會把書的目錄先看一遍,了解書的主體結構,然后快速把書過一遍,了解核心點和難點,之后再精讀細讀,理解知識點,看完之后,我還會做思維導圖,總結書的要點和結構。
如果做到這些點,看似好像學習很用力的,但是,還是缺乏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我對這本書是否提出了問題?
然后在書中是否找到了答案?
除了書中的問題,還有其它什么問題需要解決?
這些問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否能夠應用?
等等
當把這些問題解決,并把知識通過實踐變成技能,才能產生價值,才算是真的學習過了。否則你只是一個知識的存儲器,遠遠比不上度娘。
2、?對信息進行解碼
我們在學習中往往會有“不求甚解”的現象,只注重知識的表面,而忽視了內在的含義。書中稱發現內在含義的過程為“解碼”。做到好的解碼,至少有一下三個層次
A、它說了什么?給我什么感受?
B、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
C、它的內部如何構成?效果如何實現?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視角,對一個信息進行解碼,往往會給你不一樣的體驗和更深度的思考。
3、?將知識進行融合
當我們學習的知識越多,我們就會發現,知識之間是有聯系的。書中建議,可以通過知識遷移、知識印證和知識互補的方式,來加深我們對不同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并同時帶來新的發現。這里我就不多做贅述了。
你辣么努力,卻不會思考
如何思考,相信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往往是想到哪兒就是哪兒,沒有自己框架和方法。
書中給我們在如何思考的方面,提出了這樣幾點建議。
1、?簡化思考和表達
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通過移動互聯網,我們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著大腦,當把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我們自然就無法深入。所以,首先要把我們接觸的信息簡化,尋找重要的信息來關注。
那如何尋找值得關注的重要信息呢,書中給出的方法是
A,尋找可信的信息源,什么小道消息,不是權威的公眾號就算啦。
B,不追逐熱點信息,熱點往往是人們用來吸引流量的。
C,重事實,輕觀點。別人的觀點可能只是為了嘩眾取寵,要看重事實。
此外,表達也要簡潔有力,關于表達,我更建議去看看結構思考力或者金字塔原理方面的書籍。
2、?思維圖像化
將思考的內容圖像化,既能夠幫助自己思考記憶,又能夠讓別人更容易理解。具體如何圖像化,我還是建議大家閱讀一下李忠秋老師的《透過結構看世界》,里面有將不同的思考路徑轉化為可視化圖像的方法和示例。
3、?幫助思考周全的兩個工具
思考周全,會給人很靠譜的感覺,但想要全方位思考問題,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的,書中就介紹了兩個非常實用的工具,來幫助大家實現周密的思考。
工具一、矩陣
矩陣是通過不同維度的不同組合,進而提升分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的工具,比如喬哈里窗格,如下圖
通過不同維度的組合,我們就能發現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區域,從而拓展我們的思維,這個工具真實極好用的呢。
工具二、清單
清單,顧名思義就是將所有能想到的要素全部列在一張單子上面,然后按照這個單子去行動。提前列舉好,就可以在行動的時候避免疏漏。
當然清單也是要整理的,可以將同類質的要素放到一個區域,也可以將不重要的要素從清單刪掉以減輕工作量。
你辣么努力,卻根本不會努力
?
其實,努力才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才能。
為什么這么說呢?
如果說天賦是無法改變的,那我們能改變的,就是我們努力的程度和方法了。而這個世界上,天賦秉異的人,是非常少的。
,很多人已經開始有覺悟成為成長型心智(努力)的人了,可是這些人卻發現,好像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沒有變得很厲害。為什么呢?
那是因為你努力的策略出了問題。
我們小的時候都聽過木桶理論,所以努力改變自己的短板,而忽略了自己長板。可實際上,木桶理論是形容一個團隊的,而個人對于團隊來說,就是那一塊一塊木板。讓自己變成長板發揮優勢,才是打開木桶理論的正確方法。
通過實際調查,我們也能發現,往往在一個領域里面特別卓越的人,才會被稱之為厲害,而這些人,可能在其他領域非常普通。但依然不會影響人們對于他“厲害”的評價。
而我們大多數努力的人呢?他們把精力花在了短板上,甚至有些人把提高自己的精力全部分散了:今天看點心理,明天學點金融,后天再做點其他,好像每個領域他都很努力,可是其實,努力方法錯了。
而看上去各方面條件很差的人,如果在一個點上非常突出優秀,那最后卻非常有肯能做出一番事業。因為,這個社會協作會越來越緊密,你的弱項,只要能找到和你互補的人去合作,就能夠避免。
另外,書中還介紹了如何通過設計挑戰,讓自己的長板越來越長‘如何通過投入,讓自己及激情戰勝意志力。具體方法我就不介紹了,因為,我覺得只要你有了要發展長板的意識,這些方法,你必然會自發的使用起來。
你辣么努力,卻不知道什么是成功
?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是不同的,在這本書中,采銅也從以下幾個方面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成功。
首先,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是成功的特質之一。通過探索,不斷試錯,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知識資產。
然后,探索的過程是一個理想和現實不斷融匯,不斷摩擦的過程,二者充分結合,才能打磨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智識。
最后,作者得出結論,成功,就是找到一條別人還沒有走過的路,并把這條路走完。這就是他心目中的成功。
? ? ? ??本書可以說是滿滿的干貨,而且非常實用。這本書從這7個維度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和行動工具,讓我們優化時間,做出選擇,立刻行動,在行動中學習,冷靜思考,建立自己的獨特優勢,走向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最終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