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選導師真的是一件麻煩到極點的事情,室友在聯系一位導師的時候被明確的拒絕了,后來才知道是因為開學時她父母順便去找了老師希望多關照一下,而這位老師偏偏最討厭事事由父母代勞的學生。其實倒不是室友依賴父母,而是她的父母太過于強勢、喜歡代勞。
這類父母非常多,喜歡強勢地去插手孩子的每一件事,希望孩子生活在他們的掌控之下。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發展偏離他們設想的軌道,而不能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不幸的是,這也是中國很多六七十年代父母的心理常態。那么有一對開明的父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我理解的開明是: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尊重,相互平等,觀念不同可以共同協商解決,不強迫,不拿父母的身份逼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我覺得所謂的的“父母比較開明”其實是見識比較多、素質比較高——而不是真正的態度開明。舉例而言,一個對同性戀有了解、認識的父母可能就對自己出柜的子女顯得“開明”,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了解這事物,明白同性戀絕不是洪水猛獸。
而真正的“開明”應該是一種開明的態度——不管他們對一樣東西了解與否,他們都能不抱著頑固的態度試圖加以理解、接受,不管以他們的認知這樣事物多么難以接受。不管是尊重子女的決定、信任子女的選擇,其實都是“愿意理解、試圖接受子女”的具現化。很可惜的是,我看見的大多數父母都是“只愿意接受自己接受的東西,只愿意理解自己理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