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這些年從故鄉(xiāng)到武漢,從武漢到上海,距離是越來越遠,但有些記憶卻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重要,比如兩顆松。
兩顆松是指兩棵松樹。從我爺爺?shù)臓敔?....就有了,現(xiàn)在估摸著都在300年以上。村前一顆,村后一顆,隔村相望。牛郎織女隔銀河相望已千年,這兩顆松也是這樣。沒有我們村時,隔垇相望;有我們村時,隔村相望。所以把他們起名牛郎織女。村前的長得強壯,樹干直直的,樹皮又厚有大,叫牛郎;村后的樹干與地面只有40度,斜著長上去,看上去比較秀麗,叫織女。
我們村前有一池塘,池塘過去是水田。水田到底是小山丘,牛郎在小山丘西北邊緣處,邊緣外是土地。靠近牛郎,腳掌大的樹皮,密密麻麻。樹皮與樹皮有裂紋。樹皮本身是黑褐色,一層又一層,顏色慢慢變成淡紅色,最后白色就是樹干了。牛郎身板直直的,到三丈左右分叉成兩只,像一只彈弓。綁上皮筋,裝上大石頭,活脫脫就是一個拋石機,可以盡情的打日本小鬼子。這是兒時的想法。
村后是一小山坡,不遠處就是織女。織女四周都是耕地,光禿禿的。因為地勢較高,樹干彎曲。遠遠看去像湘云醉酒,別有一番風(fēng)味。織女主干匍匐成長,到高一點的地方分三支。兩支筆直向上,一支筆直向前。兒時最喜歡爬這課樹。幾個小伙伴,光著腳丫,抓著樹皮,一股腦就爬上去了。通常我們坐在筆直向前那一支上,上面平穩(wěn)。上來后,撒開腿,吹著牛,說著臟話,有時還帶點野果。
牛郎樹干根部有一大塊黃褐色,那是松油凝結(jié)而成。據(jù)說解放后鄰村有個人因為樹靠近耕地,妨礙種地,想把他砍了。砍了半天,被人發(fā)現(xiàn)。織女四周原先有許多灌木,后來人們開荒拓展,把她包圍。現(xiàn)在兩棵樹似乎被名列“古木”,被保護起來,也稍讓人安心。
回家一定好好看看兩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