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陜西怎么過年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小時候,大人常說,年是給小孩過的。

過年的兒歌這樣唱: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吃幾天,馬上就是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蒸碗

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到了過年都要做蒸碗。蒸碗有許多種類,條子肉,丸子,甜飯,粉蒸肉,紅燜雞,小酥肉等等。因為許多菜都要放進淺底的古樸的粗瓷泥碗,最后上竹籠蒸,所有統(tǒng)一叫蒸碗。每家不是每樣必做的,會挑著做一些,常做的有條子肉,丸子,甜飯等。做蒸碗是一項巨大工作量的活動,蒸碗做好,其他都是小事了。

大塊的肉買回來,把瘦肉割下來,剩下的骨頭要煮熟,一方面為把骨頭的肉弄下來,一方面是要煮出湯,這個湯就是高湯,我們稱之為腥湯。

那個時代的人都缺油水,骨頭上最后還有一些肉不好剔下來,大人就會遞給小孩,慢慢去啃。骨頭上的肉雖然不多了,但是沾點鹽,啃著特別香,我經常弄的兩手滿臉都是油。有時候還會把骨頭當中砍斷,用筷子頭掏著里面白白的骨髓吃。

條子肉的做法特別繁復,先要把肉切成大塊,肥瘦兼有,在鍋里煮半熟,撈出來趁熱抹上醬板或蜂蜜。半熟的標準是用筷子可以插進去,這個活有時候我來干。不知道現在還記得那個醬板嗎,黑乎乎薄薄的一塊,像一片黑色的芝麻糖,這個只有過年做條子肉才需要,平時沒有的。

趁熱抹好醬板,等肉徹底涼下來,再切成大小薄厚均勻的肉片,每一片都要帶皮,皮沖上放進粗泥碗碼好,加入煮肉的高湯,撒上蔥姜蒜,放進竹籠大火蒸。一般要蒸好幾個小時,才能徹底蒸好。出鍋后,條子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用饅頭夾兩片別提多美了。

每年過完年吃剩下的條子肉,我媽會再利用做成辣子醬,辣子面放多多,我會帶到大學里,買回來熱饅頭,加上辣子醬,滿嘴流油,比學校的飯好吃太多了。

丸子的做法需要將肉剁成肉泥,現在都是超市買的肉末。那時候,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剁肉。家家戶戶都有一個使用多年的樹墩子,專門用來剁肉。剁肉是非常單調的,手里拿著刀,很痛苦,咚咚咚,剁幾千下才能把一大塊肉剁成肉泥。

肉剁好后,加入生姜末,醬油,料酒,調和面,再取半個涼饅頭,輕輕揉成粉末,加到肉末里,加一點清油,一個雞蛋,攪拌均勻,就可以做丸子了。用勺子挖一勺肉泥,手里輕輕拍一點淀粉,放到手里搓成丸子,放在一邊。等所有丸子做好,下油鍋炸成7成熟,放入泥碗,和條子肉一樣倒進煮肉的高湯,蔥姜蒜,上籠蒸。這個和淮揚菜四喜丸子的做法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四喜丸子每個都很大,像小孩的拳頭那么大。

甜米飯的做法,我記得先把江米放進鍋里煮一會,撈出來拌上蜂蜜和紅糖,有時候放入白蜂蜜,做好的甜飯就是白色的。講究的在泥碗底部放葡萄干,花生,核桃,豆子,擺成花樣圖案,再把江米填入,剩下的米湯我們燒開后當稀飯喝掉。甜飯蒸好后用一個盤子扣著,反過來倒在盤子上端出來。每次蒸碗出鍋,嘗過條子肉和丸子后,我們都要直接吃掉一盤甜飯,作為辛苦勞動的獎勵。

記得小時候吃甜飯的時候,往往在家宴的中間時段,一輪涼菜過后,等甜飯端上來,撒上白糖,拿起桌上的高度白酒澆到白糖上,點火將糖慢慢燒化,會有藍盈瑩的火苗閃閃。

洗帶魚

過年除了蒸碗外,還有一件東西比較稀罕,就是帶魚。西北沒有這東西,都是從沿海調運而來。我記得有一年,我家在水泥廠子校那邊過年,大嫂在那里上班,發(fā)了帶魚和蘆柑。洗帶魚的任務就交給我了。

那時候是寒冬臘月,我抱著帶魚到水管去洗。水管在操場中間,簡陋的臺子上伸出一截管子,水龍頭經常被凍得實實的,要拿開水燙開。水管下面是四方的磚頭修的水池子,四周都結著瓷實的冰塊。

帶魚凍成了一大坨,先用熱水化開,用大剪刀把帶魚的頭減掉。平時海魚見得少,每次我都會把帶魚的頭拿來好好研究一番,帶魚的牙齒特別尖利,嘴巴突出,有時候從嘴巴里還能掏出寸長咬了一半的小魚蝦來。

用剪刀豁開帶魚的肚子,掏出腸肚扔掉。這時候,帶魚肚子里還有一層膜,撕開后里面會有一條黑乎乎的東西要扔掉,要不然特別腥氣。

最痛苦的是去掉帶魚外面白色的魚鱗。后來網上看到帶魚活著的時候,魚鱗是淡藍色的,閃著神秘的光澤。死的帶魚魚鱗都變成白的,有的用手一摸就掉下,有的要拿手扣。現在清洗魚鱗都用鋼絲球,很容易。我們那時候可能沒有鋼絲球,我記得就用洗衣服的白刷子,將帶魚平鋪在磚頭上,用凍得通紅的手拿著刷子,一點一點刷掉魚鱗,露出淡粉色有彈性的魚肉。有的地方刷子也不好刷,就拿手指甲扣掉。

洗完帶魚,用繩子綁起來,吊著控干水。這時候看著這幾條洗得干干凈凈肉呼呼的帶魚,想著炸的噴香的帶魚,心里特別有成就感。

炸豆腐

炸豆腐吃法多種,可以做涼菜,也可以作為煎菜的配菜。炸豆腐一次要買好幾斤豆腐,記得我媽先把豆腐切成一厘米厚四四方方的薄片,放入油鍋慢慢炸,這個很費時間,炸了半天豆腐還是白白的,火還不能大,大了就炸焦了,一直到等豆腐徹底變成金黃色才算合格。

炸過的豆腐控干油,再放進花椒鹽水里泡一會,再拿出來晾干就好了,干吃也很好吃,一般炸的時候我就偷摸吃幾片。當涼菜吃得時候,用刀斜著片成三角形的小片,和涼白菜拌在一起既爽口又勁道。

過年涼菜

過年的涼菜一般都有涼白菜,涼拌蓮菜,涼拌豬頭肉,變蛋,綠豆芽,皮凍,鹵牛肉,炸花生米,炸蝦片。涼白菜和蓮菜是基本款,要做一大盆。所以我記得家里臉盆特別多,過年經常一做都是一臉盆。廚房里擺滿了臉盆。

綠豆芽需要早作準備,用黑陶罐把大大的黑豆泡著,上面蓋上濕布,放在暖炕上。黑豆要那種黑皮里面是綠色才好。過一段日子,黑豆就冒出一截短粗的嫩綠的豆芽來,這個綠豆芽特別好吃,脆香清甜,比現在的豆芽不知好吃多少倍。

我特別愛吃豬頭肉,這個不是家做,上街里買回來一大塊,吃得時候快刀片成薄片,加以碧綠的蒜苗或大蔥,蒜末,既好看又好吃,是過年必備的下酒菜。

還有皮凍,平時吃肉的時候把皮上的油刮干凈晾干,慢慢積攢,到了過年時,洗干凈切碎,放進鍋里煮,等看著有膠性了,拿出來涼涼就行了,不過我感覺經常不是軟了就是硬了,要下鍋燒化重新做。

皮蛋我家不做,我見過別人家做,拿泥巴和鹽調料和勻了,和玩的一樣,用泥巴把雞蛋裹一層,晾干,裝進壇子或箱子里,過一個月皮蛋就出來了,剝開殼,皮蛋上就有細細密密的紋路,一動晃個不停。

炸蝦片是保留節(jié)目,好像平時不會做,過年肯定做。看著一小片蝦片扔到油鍋里,慢慢的從小變大,最后變成一大片橙黃酥脆的蝦片干,覺得非常神奇,而且總是在想,這個蝦片是真的用蝦做的嗎?

鹵牛肉是街里買來的,自己家好像不會做。也許是記憶里的味道都是好的,小時候的牛肉特別勁道,有味道。現在的牛肉都太爛糊了,包括西安回民街什么劉家,鐵家都太軟爛,不好吃。過年期間的夜里,肚子餓了,就去廚房摸一塊牛肉,也不切,直接撕著吃,真好吃。

蒸饅頭

過年的規(guī)矩是正月十五之前都不蒸饅頭,所以年前就要把將近半個月的饅頭做好。過年的饅頭和平時的饅頭不一樣,小巧玲瓏,比雞蛋大一圈,相當于平時的一半大小。裝饅頭是用一口細長的甕,放在里面不干也不會壞。

蒸饅頭同時要蒸包子,有棗包子,菜包子,糖包子,油包子。菜包子是豆腐粉條蘿卜餡。糖包子就是白糖或紅糖加面做餡,油包子現在很少做了,用清油和面粉拌好做餡。我最不愛吃棗包子和油包子,只愛吃菜包子。特別是棗包子和饅頭大小差不多,有時候準備加條子肉錯拿棗包子,就很郁悶,恨不得把餡都扔掉。

新年衣服

小時候不常買衣服。都是過年的時候買一身新衣服,一雙新鞋子。衣服和鞋子買好,年前要拿出來欣賞好多次。有時候把新鞋穿上,在床上走來走去,不下床怕踩臟了,想象著走在路上是多么的神氣。

到了除夕夜,把衣服和鞋早早放在床頭,就等著第二天一大早穿起來和小伙伴去炫耀。記得沒上學的時候,都是穿窩窩,用棉花做的棉鞋,上面一層黑色的絨布,非常暖和。后來才慢慢的開始買鞋穿。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興奮的穿上新衣新鞋,兜里裝上拆散的小紅炮,高高興興的和家人或小伙伴一同去游藥王山。

那時候去藥王山的路還是走老路。要先走東街,過東橋,到了面粉廠向北拐,不久要穿過一個鐵路道口,經常在這里看冒著黑煙的火車呼嘯而過,然后再爬一個很長很長的大坡,經水泥廠子校,烈士陵園,再七繞八拐最后到達山腳下一個小廣場。到了這里就有兩個選擇,往左是藥王大殿,往右是南庵。我們一般都是去藥王大殿,去南庵很少,似乎只去過一兩次。

一路上兩邊非常熱鬧,有買掛件小玩意,有賣涼皮糖葫蘆各種吃食的,還有套圈的,一塊錢10個圈,可以套玩具,槍啊啥的。記得我小學有個同學,過年的時候家里人在上山路上賣兵馬俑的擺件,我還跟著在攤子后面幫忙過一段時間。

口袋里裝上壓歲錢,這時候心里有底氣,看見好吃好玩的都會上去看半天,撿不貴的東西買兩樣。到了山上,大殿往往都是不去的。專去人少的,比較險峻的地方爬著玩。摸摸爺是要去的,爬到各個大佛哪里從頭到腳摸一邊,佛都被摸得黑油發(fā)亮。下山的時候摘一片柏樹葉,拿到手里把玩,快到家的時候就扔掉了。

花炮

小孩過年除了有好吃的,有壓歲錢,再一個最大的快樂就是放炮。

記得買小紅鞭炮,那是舍不得一次放掉的,都是把花炮拆開零個的,裝進口袋,拿一根細長的香或者做鞋的白繩子點燃當引火,把小炮仗捻子小心的點燃,再迅速的扔出去,砰的一聲就炸了,特別開心。有時候當手榴彈互相扔,扔到大人身上會招來一句罵。

捻子質量不一,有的正常速度燃,有的就特別快,嗤的一聲,經常來不及扔出去就在手里轟然炸了,手就被炸黑,生疼生疼的。

還有一種炮是燃花彈,兩尺長,噴出一個個花彈,射到空中爆炸,形成煙花散落。這種經常也是質量不好,在手里炸了,后來都不敢拿在手里,插到雪堆上點燃,射完了冒一股黑煙。

拜年

過了初一就開始拜年,拜年都是大人的事,小孩就記得磕頭,拿壓歲錢,到不同人家里和不同的小孩討論花炮,一起放炮。

我記得每年過年要去楊河,給叔父(大大)拜年。我也算城里娃了,看到各種長長短短的農具,田野里的麥子,圈里吃草的老牛,咩咩叫的小羊,非常興奮,經常拿這個舞那個,當武器玩。

還有熱炕,見到娘娘,她總會熱情的拉我上炕,炕燒的熱乎乎的,外面經常是寒風大雪,屋里面溫暖如春,炕上放個小桌,擺滿瓜子花生糖果,吃飯也在炕上,圍坐一圈喝酒劃拳,什么五魁首六六六哇,想來似乎就在眼前。

拜年的時候會帶著點心,煙酒等物。點心都用專用的粗粗的紙張包好,上面蓋一張大紅封面,再用麻繩系好,上面留著一個環(huán)用來手拎。封好的點心四四方方,很有質感。禮物一般還會配一瓶圓圓的水果罐頭。

有時候家里會收到別人送的罐頭,我就纏著要吃。我最不喜歡撬罐頭蓋子,但因為嘴饞只好耐著性子,用起子一點一點繞著圈把蓋子撬開小縫,最后再一下子揭開。

社火亭子

到了元宵就開始鬧社火,耍亭子了。記得小時候那可是全縣人民的一件大事,到了那天,咚咚咚的鑼鼓敲的震天響,在家里聽到鑼鼓聲,飯沒吃完就急著出門看。

我記得南街和北街的亭子好,東街的火亭子,西街好像人少沒啥拿的出手。

亭子算是老家特色文化民俗,從小孩中選年紀不大的俊男靚女,一般個子不超過一米,穿上飄逸的古裝,臉上擦得紅紅的,像唱戲的一樣,男的額頭點一個紅點,綁在做好造型的臺子上,臺子裝在拖拉機后面。誰家的小孩被選中都是很榮耀的事。

亭子的主題是一些古老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藥王孫思邈給龍王和老虎治病,三娘教子,許仙白蛇傳啦,很有民間特色。亭子是專門的藝人制作的,現在也屬于物質文化遺產了吧。比如孫思邈的亭子上中間坐一個藥王,旁邊用紙燈扎一個老虎,上邊飛一條龍王,后面還有一個門洞,上面畫的五彩繽紛。

小時候不懂,沒有見過后臺的場面,經常疑惑,頂上的小姑娘和下面的人就連著一根拐杖,為什么不掉下來,百思不得其解。

東街的火亭子更有特點,晚上月明星稀,一隊頭綁白毛巾的漢子舞著龍燈出場,龍身子里面插的紅色燈燭,夜幕里光華璀璨,在龍頭的帶領下,龍王上下翻飛,令人眼花繚亂。精彩的是,前面一個逗龍的人,手里高舉一個龍珠,一會左邊,一會右邊,忽然將龍珠高高拋起來,隨即口里吐出一股冒著黑煙的大火,眾人齊聲喝彩叫好。

我們小孩子元宵也要打燈籠,常見的有石榴燈,兔子燈,還有拿在手里的孫猴子燈。我媽說爺爺以前會做燈,尤其石榴燈,做一季燈籠可以頂半年。每年的燈籠不能第二年再用,所以到了正月十六,我們就會上街甩著自己的燈籠往別人好燈籠上撞,著火了就哈哈大笑。

現在的年味是越來越淡了,春節(jié)幾乎成了休息日,城市里不讓放鞭炮,更沒有年味,就在靜靜寂寂中過去,讓人倍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和別人交流溝通不順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十分委屈,不被理解...
    曼麗心語閱讀 347評論 0 1
  • 作者:曾德強 它是一朵蓮,一朵從未開出花的蓮。時間催促著它的兄妹們 一個個長大,綻放出一朵又一朵美麗的花兒,只有它...
    忄and怡閱讀 446評論 0 0
  • 1
    好在真是要實習閱讀 119評論 0 0
  • 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忘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景。我們試圖從越來越遠,越來越稀奇古怪或者人山人海中去尋找所謂的美景。但是...
    JOVE閱讀 833評論 0 0